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余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的誕生地

歷史長河

余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的誕生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余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的誕生地

2022年07月19日 13:37 最後更新:07月20日 14:29

余氏宗祠是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位於江門鶴山市宅梧鎮靖村村委會從新下村,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廣東省總隊公布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

1944年11月7日,中區縱隊領導機關和主力大隊從雲鄉進抵皂幕山區的宅梧鎮,設司令部於靖村余氏宗祠,設政治部於靖村李氏大宗祠,實行了向西發展的第一步。從此,粵中區的抗日鬥爭進入了由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階段。12月,中共廣東省臨委委員連貫、東江軍政委員會委員梁鴻鈞抵達粵中皂幕山區主持召開了「宅梧會議」,決定撤銷中區縱隊建制,組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更多相片
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是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位於江門鶴山市宅梧鎮靖村村委會從新下村,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廣東省總隊公布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梁鴻鈞

1944年11月7日,中區縱隊領導機關和主力大隊從雲鄉進抵皂幕山區的宅梧鎮,設司令部於靖村余氏宗祠,設政治部於靖村李氏大宗祠,實行了向西發展的第一步。從此,粵中區的抗日鬥爭進入了由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階段。12月,中共廣東省臨委委員連貫、東江軍政委員會委員梁鴻鈞抵達粵中皂幕山區主持召開了「宅梧會議」,決定撤銷中區縱隊建制,組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6團領導人簡介。

1945年1月20日,廣東省臨委、東江軍政委員會向全社會宣布「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任命梁鴻鈞為司令員,羅範群為政治委員,謝立全為參謀長,劉田夫為政治部主任。29日,在鶴山市宅梧鎮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部隊的司令部駐扎在靖村余氏宗祠內。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初成立時有4個團,至7月增加了5團、6團和獨立團,兵力約1400人。活動區縱橫約二百裡,包括高明、新會、鶴山、台山、開平、恩平、新興、陽江、陽春等地。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部隊成立一年多,先後主動出擊和伏擊日偽軍15次;抗擊和牽制日軍5000餘人;斃傷日偽軍200餘人;繳獲長短槍70餘支。1945年9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進行調整縮編,將原六個團整編為三個團和一個警衛連。整編後,部隊奉命北上,准備與南下的王震部隊會合,建立五嶺根據地。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武裝鬥爭史展覽。

1946年6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根據廣東區黨委關於北撤的指示,少數人員隨東江縱隊北撤,大部分復員,留下140多人分散隱蔽,堅持自衛鬥爭,該部隊番號遂被撤消。

梁鴻鈞

梁鴻鈞

1945年1月20日,廣東省臨委、東江軍政委員會向全社會宣布「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任命梁鴻鈞為司令員,羅範群為政治委員,謝立全為參謀長,劉田夫為政治部主任。29日,在鶴山市宅梧鎮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部隊的司令部駐扎在靖村余氏宗祠內。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初成立時有4個團,至7月增加了5團、6團和獨立團,兵力約1400人。活動區縱橫約二百裡,包括高明、新會、鶴山、台山、開平、恩平、新興、陽江、陽春等地。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6團領導人簡介。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6團領導人簡介。

部隊成立一年多,先後主動出擊和伏擊日偽軍15次;抗擊和牽制日軍5000餘人;斃傷日偽軍200餘人;繳獲長短槍70餘支。1945年9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進行調整縮編,將原六個團整編為三個團和一個警衛連。整編後,部隊奉命北上,准備與南下的王震部隊會合,建立五嶺根據地。

由於形勢變化,部隊於10月10日返抵朗底圩進行整訓,司令部駐扎在勵英學校。在此期間,部隊黨委和中區特委在朗底召開部隊團級、地方黨縣級以上領導干部會議。朗底會議總結了一年來所取得的工作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重點討論了有關中區堅持長期鬥爭的問題。按照廣東區黨委關於「在有部隊活動的地區,實行軍政黨統一領導」的要求,會議決定把軍隊領導機關與中共中區特委合二為一,建立中共中區臨時特委,統一領導粵中全區的黨組織和人民武裝。經過激烈的戰鬥,擊退了國民黨反動勢力3400多兵力的六路圍攻。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1946年6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根據廣東區黨委關於北撤的指示,少數人員隨東江縱隊北撤,大部分復員,留下140多人分散隱蔽,堅持自衛鬥爭,該部隊番號遂被撤消。

余氏宗祠為清代建築,坐東北向西南,原是三進四合院結構的硬山頂建築,佔地面積1651.2平方米。祠堂原結構拆除後僅保留右後樓,建築面積137平方米。現門口上方懸掛刻有「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的木匾。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武裝鬥爭史展覽。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武裝鬥爭史展覽。

1992年,鶴山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2009年,經鶴山市政府批准立項,由省、市老促會牽頭集資重建。2010年10月竣工。重建的余氏宗祠由2座祠堂和2座後樓組成,前左座祠堂建築面積220平方米,前右座祠堂建築面積262平方米,左座後樓建築面積139平方米,廣場佔地面積516平方米。

舊址重建後,前右座祠堂開設關於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武裝鬥爭史的展覽;右座後樓開設關於革命烈士余少傑事跡的展覽;左座後樓和右座祠堂歸靖村余氏村民使用。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