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義和團」為何背負殃國殃民罵名?

歷史長河

「義和團」為何背負殃國殃民罵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義和團」為何背負殃國殃民罵名?

2022年07月25日 14:00 最後更新:07月26日 13:14

晚清時期,中國已是存亡之秋。列強瓜分、民族和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而亦有部份仇外的民眾選擇加入義和團示圖伸張自己的正義。義和團標榜「扶清滅洋」,並在慈禧太后及守舊派官員的支持下於山東、直隸一帶大肆搗壞教堂、殺害洋人,最後甚至成為了八國聯軍之役的導火線,使中國當時一度陷入四面楚歌之況。雖然義和團在八國聯軍之役後就一直背負着殃國大難的罵名,但誰曾想到組織創立之初,義和團可以說是受到百姓愛戴的。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清末流行於山東、河南一帶的民間秘密組織。因為不滿天主教教徒目中無人的架勢,以及天主教在中國肆無忌憚的傳教行為的傳教行為,所以義和拳便以「滅洋、仇教」揚名於世,隨後並正式改名為「義和團」。因此,我們批評義和團愚昧無知很多時候是指已經捲入了反教會戰爭、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的「義和團」,而非在歷史上流傳近二百多年的前提下,仍未敢與教會發生正面衝突的「義和拳」。 那麼到底「義和拳」跟「義和團」的差別在哪?而又在甚麼時候本質有所扭曲呢?

更多相片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晚清時期,中國已是存亡之秋。列強瓜分、民族和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而亦有部份仇外的民眾選擇加入義和團示圖伸張自己的正義。義和團標榜「扶清滅洋」,並在慈禧太后及守舊派官員的支持下於山東、直隸一帶大肆搗壞教堂、殺害洋人,最後甚至成為了八國聯軍之役的導火線,使中國當時一度陷入四面楚歌之況。雖然義和團在八國聯軍之役後就一直背負着殃國大難的罵名,但誰曾想到組織創立之初,義和團可以說是受到百姓愛戴的。

義和拳是由村民所組成的民間保安隊。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清末流行於山東、河南一帶的民間秘密組織。因為不滿天主教教徒目中無人的架勢,以及天主教在中國肆無忌憚的傳教行為的傳教行為,所以義和拳便以「滅洋、仇教」揚名於世,隨後並正式改名為「義和團」。因此,我們批評義和團愚昧無知很多時候是指已經捲入了反教會戰爭、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的「義和團」,而非在歷史上流傳近二百多年的前提下,仍未敢與教會發生正面衝突的「義和拳」。 那麼到底「義和拳」跟「義和團」的差別在哪?而又在甚麼時候本質有所扭曲呢?

義和團團員(網上圖片)

義和拳的起源有無數說法,除了曾是反清復明的密謀組織外,其本質還是由無所事事的村民所組成的民間保安隊。曾有一位天津的拳民回憶說:「庚子那年天大旱,人們沒事幹,所以練起義和拳」。農民為甚麼會「沒事幹」?只因當時天旱頻生,以致於無地可耕的農民們只能練拳自娛。 強身健體之餘, 還可以順道保護村莊的安全。當時,義和拳還未有一個確實的據點,甚至可以說是四分五裂。因為不同村裡有各自的「保安隊」,而村與村間則很少會互相聯合,組織十分散渙。巨野縣的一名於克義老人就提及過,曾經有場麻布會將要舉行,怎料因為突然下了場大雨,所以那幾千個本來說要參與大集會的拳眾都不來了。原來那些人只是來蹭飯,並不是真的誠心信奉神拳 。所以說,義和團活動進行得順利與否完全是根據天氣的好與壞,完全體現了組織「聚則鬧教,散則歸家」的隨性性質。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從成員身份、活動參與率看,我們可以知道義和拳組織信念並不嚴謹、亦不牢固,也沒有遠大的志向。那麼普通百姓又是怎樣看待義和拳的呢?義和拳之所以以「義和」兩字為己命名是因為他們視「禮」及「仁」為道德之本。因此,組織常以「不以富壓貧」、「不以強凌弱」、「不以是為非」來約束拳眾。先不談其遵守程度,但不可忽視創團之人大多心性良善。在1901年,慈禧發布了一則上諭,當中就提及「百姓皆畏兵而愛匪」。「匪」指的就是義和拳,可見百姓對義和拳亦有一定的好感,才讓慈禧使用了「愛」一字。

義和團攻打北京西什庫教堂。

可是後來清廷為了利用團民排外,積極介入組織發展,比如招撫團民,並嘗試讓清廷大官統率教民,使義和團所做之事開始劍走偏鋒。義和團之人痛憎洋貨,連身著稍洋也會無辜受牽連。當時家家戶戶本都習慣於使用洋油燈照明,而義和團依仗人多勢眾,根本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人家的洋油燈捏碎。膽小的市民甚至紛紛主動摔破洋油燈,或直接銷毀所有家裏的洋貨,務求不留洋痕。從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義和團入直隸省後的活動行徑早與初時大相逕庭。至少當日的「不恃強凌弱」、「不公報私仇」都消殆無疑。當誅伐準則從教民變成基於團民的喜怒,活動行為由可控變成偏激、難以捉摸時,百姓才真真正正聞團色變,甚至為了避禍出現獻媚之象。

義和拳是由村民所組成的民間保安隊。

義和拳是由村民所組成的民間保安隊。

義和拳的起源有無數說法,除了曾是反清復明的密謀組織外,其本質還是由無所事事的村民所組成的民間保安隊。曾有一位天津的拳民回憶說:「庚子那年天大旱,人們沒事幹,所以練起義和拳」。農民為甚麼會「沒事幹」?只因當時天旱頻生,以致於無地可耕的農民們只能練拳自娛。 強身健體之餘, 還可以順道保護村莊的安全。當時,義和拳還未有一個確實的據點,甚至可以說是四分五裂。因為不同村裡有各自的「保安隊」,而村與村間則很少會互相聯合,組織十分散渙。巨野縣的一名於克義老人就提及過,曾經有場麻布會將要舉行,怎料因為突然下了場大雨,所以那幾千個本來說要參與大集會的拳眾都不來了。原來那些人只是來蹭飯,並不是真的誠心信奉神拳 。所以說,義和團活動進行得順利與否完全是根據天氣的好與壞,完全體現了組織「聚則鬧教,散則歸家」的隨性性質。

義和團團員(網上圖片)

義和團團員(網上圖片)

從成員身份、活動參與率看,我們可以知道義和拳組織信念並不嚴謹、亦不牢固,也沒有遠大的志向。那麼普通百姓又是怎樣看待義和拳的呢?義和拳之所以以「義和」兩字為己命名是因為他們視「禮」及「仁」為道德之本。因此,組織常以「不以富壓貧」、「不以強凌弱」、「不以是為非」來約束拳眾。先不談其遵守程度,但不可忽視創團之人大多心性良善。在1901年,慈禧發布了一則上諭,當中就提及「百姓皆畏兵而愛匪」。「匪」指的就是義和拳,可見百姓對義和拳亦有一定的好感,才讓慈禧使用了「愛」一字。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可是後來清廷為了利用團民排外,積極介入組織發展,比如招撫團民,並嘗試讓清廷大官統率教民,使義和團所做之事開始劍走偏鋒。義和團之人痛憎洋貨,連身著稍洋也會無辜受牽連。當時家家戶戶本都習慣於使用洋油燈照明,而義和團依仗人多勢眾,根本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人家的洋油燈捏碎。膽小的市民甚至紛紛主動摔破洋油燈,或直接銷毀所有家裏的洋貨,務求不留洋痕。從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義和團入直隸省後的活動行徑早與初時大相逕庭。至少當日的「不恃強凌弱」、「不公報私仇」都消殆無疑。當誅伐準則從教民變成基於團民的喜怒,活動行為由可控變成偏激、難以捉摸時,百姓才真真正正聞團色變,甚至為了避禍出現獻媚之象。

義和團攻打北京西什庫教堂。

義和團攻打北京西什庫教堂。

到底是甚麼導致這樣的扭曲?義和拳扭曲責任,清朝肯定得負上一半。那時義和團入京後,清廷便馬上招撫義和團,試圖將他們「官方化」,而慈禧太后亦曾公開表彰義和團,並並拿出十萬兩白銀來鼓勵義和團的所謂「扶清滅洋」事業。眼見掌權者對義和團採取招撫政策,朝中大臣也公開支持資助。雖說朝臣大官義團民的支持並不完全是相信他們那套「喝符念咒」、「燒香叩頭,求神附體」的神鬼邪說,但對於底層農民來說,成為了朝廷青睞的對象就有翻身做主、八面威風的感覺。加上清廷授權義和團的速度並非循序漸進,更多是一蹴而就。義和團本是小組織,且不說規距簡單,連入團資格亦無清楚定論,到後來更是有大量流氓、無賴加入。且不說新加入的團民有否遵守本來的團宗旨,但從縱火商戶、入屋搜查等事可知。初嘗權慾之人便容易把手上的權用到極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