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

歷史長河

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

2022年07月26日 17:32 最後更新:07月27日 13:52

即便不是專修音樂的人,也知道冼星海這個響亮的名字。一曲《黃河大合唱》回蕩在幾代中國人的腦海裏,激蕩著幾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奠定了冼星海在中國現代音樂史的地位,為他贏得了生前身後名。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1905年6月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家庭,父親在他未出生時便離開了人世。冼星海出生在有著星夜的海上,母親看著頭上的星、腳下的海,為這個一降生就沒有父親的小生命取名為「星海」。

冼星海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

對於從小就酷愛音樂又家境貧寒的冼星海來說,接受正規專業的音樂教育,特別是到法國巴黎求學,他所面臨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冼星海曾經形容過他在巴黎的生活,沒有一分錢的官費資助,每天為了三餐一宿,為了不至於餓死街頭而疲於奔命,做過各種體力勞動:餐館跑堂、咖啡店侍者、理發店澡堂的小工,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然而只要有時間有力氣就會鍥而不舍地練琴、學音樂。有了這樣的勁頭和信念,還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冼星海終於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巴黎音樂學院,更獲得了學院頒發的榮譽獎。在院長請冼星海選擇自己想要的物質獎勵時,餓壞了的冼星海一開口就讓教授們張口大笑——他要的是一束飯票啊。

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

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在巴黎音樂學院畢業時,音樂學院曾表示願意他留下繼續做研究工作。這似乎是一條平坦大道:優渥的生活待遇、美好的藝術前景。但他放棄了這一切,選擇了回祖國,他決心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貢獻給祖國。他知道,災難沉重的祖國需要他!他回國參加了拯救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而後,又帶著妻子直奔革命聖地延安,直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他以廣泛的題材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鬥爭精神,對全國抗日軍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毛澤東稱讚冼星海是「人民的音樂家」,充分肯定了冼星海用音樂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冼星海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得要懂得時代的動向,更要會利用自己的藝術去領導民眾抗敵,才成為有效的藝術。我們更要用深刻的音調來描寫抗敵,來歌頌神聖的保衛國土的戰爭。我們要用歌聲傳遍都市和農村,鼓勵他們忠誠抗戰,用那雄壯的歌聲遮蓋他們的炮聲!」

在延安,冼星海的創作力得到了一次集中的迸發,創作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他創作的大合唱和新歌劇是中國音樂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其中的大合唱更因其群眾參與的形式和朗朗上口的曲調被廣泛傳唱。

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是詩人光未然,他與冼星海是詞曲創作的老搭檔。1939年春天,光未然不慎墜馬,住進了延安邊區醫院,冼星海去醫院看望他。光未然向他朗誦了長詩《黃河吟》,冼星海頓時被激動人心的詩句所吸引,請求光未然把《黃河吟》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由他來譜曲,而且他肯定「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樣:「我生長在祖國南方的海邊,祖父和父親都是水手,我從小就聽慣了水手們在無邊無涯的海面上唱的歌。歌聲是遼闊、奔放的,從這裡我們能夠體會到勞動者對祖國山川江河的深厚感情,也體會到他們是用什麼樣的音樂語言表達這種感情。」

冼星海將人民的鬥志和力量、民族精神的寬廣崇高以及人民的苦難和鬥爭,融入到《黃河大合唱》的一個序曲和八個樂章中。八個樂章雖然彼此側重的內容不同,但因為同是從救亡的主題出發,內容上前後連貫,彼此補充,所洋溢的情感也是層層遞進、層層高漲,直到全曲的終結,情感和情緒都被鋪排到最高點。整個作品章章相扣,一氣呵成,連貫流暢。《黃河大合唱》首演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後,無數人就是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了抗日戰爭最前線的。這部作品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形式上具有大膽的創造性,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留下了無可替代的一頁。

冼星海一家三口。

冼星海一家三口。

然而,除了《黃河大合唱》,冼星海為理想、為信念,為他熱愛的音樂,為他熱愛的祖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傾盡所有、在所不惜的激情、勇氣和魄力,更是留給當代青少年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