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歷史長河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2022年08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05日 11:10

歷史不會說謊,它正忠實地還原不論大家是否接受的過去。沖繩古稱琉球,早在明朝已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在明亡於清後在順治年間(1644–1661)向清稱臣。清廷遂定其國兩年一貢,貢船二隻,貢品則沿明制為:馬匹、螺殼、 硫磺。朱淑媛〈清代琉球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文章記載︰「凡國王(藩屬國)繼位,必先遣使來朝 (清)請求冊封,以示稱臣。清廷派冊封使帶同詔敕前往承認該國國王合法地位。儀式完成後,藩屬國要遣使前來謝恩。」(資料來源:整理自朱淑媛〈清代琉球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不過自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大力對外擴張,在1879年宣佈廢琉球藩並改設沖繩縣至今天。

龍戲珠紋長方攢盒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龍戲珠紋長方攢盒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揭幕不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近與教育局合作,推出《細說文物——中國歷史教學資源冊》即選取四件具代表性的文物作學習活動。在單元三︰二龍戲珠紋長方攢盒,即以一號館藏的琉球漆器貢品,重溫琉球是中國朝貢國的崢嶸歲月。作為琉球國向大清王朝示好的貢品,二龍戲珠紋長方攢(音:全)盒在烏黑表面鑲嵌五彩螺鈿,外表非常華麗,而更難得的,是螺鈿漆器原來是傳自中國的工藝技法,在兩國友好期間由中國工匠傳入,配合琉球國盛產之漆樹,以及螺鈿的原料──夜光 蠑(音:榮)螺製成,當時曾深受琉球王室歡迎,成為御用品及進貢中國的貢品,可見中琉政治關係之密切。古代中國工藝技術水平極高,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至少在明代中葉前科技水平還是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直至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後才使科技水平傾斜向西方國家。

清初版圖及部分藩屬國概念圖。琉球國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

清初版圖及部分藩屬國概念圖。琉球國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

萬國來朝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萬國來朝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此文物是乾隆年間(1736–1796)由琉球進貢的方物之一,也見證乾隆年間中國國力走向巔峯的輝煌歲月。不過單靠一件文件是無法還完歷史的全貌,既有物為證,也要以相為證,不過相機發明是在近代的事情,古代只有以畫為證。所以教學資源冊也包括了《萬國來朝圖》及《皇清職貢圖》。《萬國來朝圖》繪製於乾隆年間,以元旦時節,世界各國使臣朝見清帝的盛大場面。圖中不但有清朝周邊的國家,也有來自大西洋的使者。他們騎象牽馬,手捧「貢品」,雖畫面顯然屬於虛構,但卻反映了清朝「天朝上圖」的觀念,以及乾隆時期政府財力物力之豐裕。

皇清職貢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皇清職貢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另一幅《職貢圖》更是珍貴,它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圖文並茂描繪世界各地人物的存世長卷,分為四卷。香港故宮博物館展出的長卷較為特別,不但收錄了外藩、屬國及納入清朝版圖 地區的男女形象外,更描繪其衣冠容貌及所在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物產等等。《職貢圖》繪製計劃由乾隆帝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發起,由軍機處負責統籌,反映此圖並非僅是悅目之作,是用以塑造乾隆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及「天朝上國」的形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