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男食三文治染沙門氏桿菌狂瀉險洗腎 蛋類菜式最高危

生活事

台男食三文治染沙門氏桿菌狂瀉險洗腎 蛋類菜式最高危
生活事

生活事

台男食三文治染沙門氏桿菌狂瀉險洗腎 蛋類菜式最高危

2022年08月11日 07:00

夏天更要小心!

蛋類保存或處理不當,吃後可致中毒腹瀉。上月尾,台灣有食肆出現30多名顧客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重症者需住院治療。當局查出是製作沙律醬時,所用的雞蛋被沙門氏桿菌污染釀禍。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曾接收其中一名重症男病人,他分享病例指,對方把三文治由早上擺到中午才吃,持續腹瀉,出現急性腎衰竭情況,幾乎要洗腎。

更多相片
三文治早上擺到中午才吃 男子狂瀉食物中毒險洗腎

夏天更要小心!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急性腎衰竭險洗腎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他續指:「像這樣嚴重的沙門氏菌感染是可能引起敗血症、脫水和急性腎衰竭,甚至出現肝膿瘍和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感染者必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和水分電解質補充才能痊癒。」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沙門氏菌感染的潛伏期由6至72小時不等,通常受感染後12至36小時會出現徵狀,包括腹痛、嘔吐、腹瀉及發燒。情況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併發症,例如敗血症及脫水,甚至死亡,但並不常見。

設計圖片

12款高危蛋類菜式

三文治早上擺到中午才吃 男子狂瀉食物中毒險洗腎

三文治早上擺到中午才吃 男子狂瀉食物中毒險洗腎

急性腎衰竭險洗腎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日前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病例指,近日接收一位重症中年男顧客。該男子表示,這是他最嚴重的一次腹瀉經驗,住院前五天,幾乎都躺在床上,無力下床。即使每天服用8顆強力止瀉藥,服用4包,仍持續腹瀉,多達10次以上。

錢醫生指,入院第三天,該男子更出現急性腎衰竭情況,腎絲球過濾率跌至6,接近洗腎邊緣,整個人虛弱到說不出話來。注射近20公升的點滴和營養針後,他腎功能才漸漸回復正常,入院治療11天終康復出院。錢醫生表示,後來培養細菌,證實該男子感染沙門氏菌。

生蛋及三文治保存不當釀禍

錢醫生推測,涉事食肆使用生蛋製作沙律醬時,沒注意到要冷藏保鮮,加上天氣炎熱,故很易滋生細菌,是生蛋保存不當釀禍。他透露,該名男病人因要出遠門開長途車,在早上買了兩個三文治後,放在車上當午餐。在中午吃過三文治後,到下午三時他就開始狂瀉。錢醫生估計,因為這個做法,該男子吃到的細菌量比別人多,病情也較嚴重。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他續指:「像這樣嚴重的沙門氏菌感染是可能引起敗血症、脫水和急性腎衰竭,甚至出現肝膿瘍和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感染者必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和水分電解質補充才能痊癒。」

錢醫生強調,食物中毒引發的急性腸胃炎,病情可大可小。嚴重程度與吃到的細菌數量、細菌株毒性、個人的抵抗力及是否有慢性病也有關係。他提醒大眾,三文治這類食物,勿放在室溫至午餐時間才進食。

沙門氏菌感染徵狀

根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沙門氏菌能在未經煮熟的雞蛋中存活,引致食物中毒。貯存溫度不當(例如室溫25°C),也會令沙門氏菌在未經煮熟雞蛋中快速繁殖。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沙門氏菌感染的潛伏期由6至72小時不等,通常受感染後12至36小時會出現徵狀,包括腹痛、嘔吐、腹瀉及發燒。情況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併發症,例如敗血症及脫水,甚至死亡,但並不常見。

熟食勿置室溫逾2小時

食安中心指,涉及蛋類菜式的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個案,成因在於烹煮及貯存溫度不當,因此要特別注意食物是否徹底煮熟,並貯存於適當溫度。徹底煮熟和加熱能消滅食物中的細菌,包括沙門氏菌。

食物應煮熟至中心溫度至少達75°C。食物煮熟後如供熱食,在上菜前應保持於60°C以上,冷食則應保持於4°C或以下。此外,煮熟的食物應立即食用,不應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如超過4小時便須棄掉。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12款高危蛋類菜式

食安中心提醒,要小心生或未煮熟的蛋類菜式。新鮮蛋類即使蛋殼清潔、沒有裂紋,亦可能含有可導致沙門氏菌病的沙門氏菌。生或未煮熟的蛋類菜式例子如下:

1. 蛋黃未凝固

2. 以生蛋製成的食物

3. 沒徹底煮熟的含蛋甜品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