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魯迅傷了老朋友的心 「駟不及舌」無法追回

史空穿梭

魯迅傷了老朋友的心 「駟不及舌」無法追回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魯迅傷了老朋友的心 「駟不及舌」無法追回

2022年09月21日 20:00

古代沒有飛機,馬可說是最快的交通工具,當中又以四匹馬拉的快車即「駟馬」最為快。 「駟不及舌」是指話一說出去,即使用最快的「駟馬」也追不回來,比喻說語應該慎重,不可失言,見於《論語.顏淵》:「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魯迅 (網上圖片)

魯迅 (網上圖片)

後世引用「駟不及舌」成語的文章並不少,如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四.四卦》:「次三,駟不及舌,有悔。象曰:駟不及舌,滕口說也,一言之失,悔何追也。」不過這次要分享的是魯迅 《憶劉半農君》︰「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説了幾句老實話,事後,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

馬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 (資料圖片)

馬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 (資料圖片)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據魯迅憶述,與劉半農曾是老朋友,但老朋友的缺點並不少,如有時近於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所以被人們批評為淺。可魯迅不以為意,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説了幾句老實話,結果讓劉半農「頗不高興」,只好感慨「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了。

魯迅以敢言見稱,也因此得罪於不少人。(資料圖片)

魯迅以敢言見稱,也因此得罪於不少人。(資料圖片)

魯迅失言後,在對方去世前五六年上海的宴會上曾經相見,但「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不過魯迅事後雖然知道自己失言,但對於老朋友的評批是絕不客氣的,火爆十足,在《憶劉半農君》︰「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羣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不知劉半農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呢?

總的來說,「駟不及舌」提醒我們說語應該慎重,不可失言,因為縱使再快的交通工具,也不及言語快,無法追回。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