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孟嘗禁止濫捕珍珠 不消一年「合浦珠還」

史空穿梭

孟嘗禁止濫捕珍珠 不消一年「合浦珠還」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孟嘗禁止濫捕珍珠 不消一年「合浦珠還」

2022年11月23日 20:00

「合浦珠還」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孟嘗傳》有言:「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

東漢時期,合浦郡沿海一帶盛產珍珠。那裡的珍珠晶瑩凝重,圓潤多彩。不僅在國內商人間享有盛譽,甚至還吸引了很多洋商來此進行濂珠貿易。一時間,採珠活動在民間蔚然成風,因為這種色氣純正的「合浦珠」可以用來跟交趾郡換取糧食。

採珠收益之高自然助長了貪吏的慾望。他們為了撈到更多的油水,就乘機巧立名目來剝削珠民。珠民面對官吏們無窮無盡的慾望,也顧不上珠蚌的生長規律,一眛濫撈珠蚌,這導致珠蚌都遷移到交趾郡去。這樣一來,在合浦能捕到的珠蚌就變得越來越少。

合浦沿海的漁民向來都是以採珠為生,所以種植稻米之人少之有少。因此當他們的採珠量日溢減少時,也開始陷入慌亂之中。之前他們採珠多,收入高,所以花錢時總之大手大腳。現在沒了主要收入來源,漁民才驚覺自己根本沒有充足的餘糧熬過這個冬天,所以不少人因此而餓死。

漢順帝劉保得知這個情況後,便派了一個名叫孟嘗的人到合浦當太守。孟嘗到達合浦郡時也不禁為眼前荒涼的景色所震撼到,畢竟昔日的合浦郡總是人頭湧湧,熱鬧非凡。因此孟嘗不敢怠慢,馬上就着手調查箇中因由。調查明暸後,便馬上下令革除弊端。他不但廢除了之前貪官所設下的苛捐雜稅,更是規定漁民捕撈頻率。這樣一來,珠蚌資源就得以保護。在短短的一年間,珍珠的產量就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那些轉了行的珠民也開始重操舊業。 

舞台劇的「合浦珠還」。(網上圖片)

舞台劇的「合浦珠還」。(網上圖片)

百姓生活安定後,不僅紛紛到太守門前磕頭拜謝,更是把孟嘗奉為神明,認為他感動了上天,並用神力找回了合浦珠。雖然孟嘗的這場改革挽救了百姓的生計,卻斷了貪官們的財路。因此他在官場備受排擠,甚至最後落得稱病辭職的下場。當地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想讓孟嘗留下,有些人趕來攔路,有些人則抓住車把子不放。然而,孟嘗還是連夜出逃,回到家鄉過上隱居生活。

後來鄰縣有些百姓因為仰慕孟嘗的名聲,也特意遷來一同居住。(網上圖片)

後來鄰縣有些百姓因為仰慕孟嘗的名聲,也特意遷來一同居住。(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典故提煉出成語「合浦珠還」,並用來比喻物歸原主或人去而復歸。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