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即使位極人臣也不完美 細數初唐人生三大恨事

歷史長河

即使位極人臣也不完美 細數初唐人生三大恨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即使位極人臣也不完美 細數初唐人生三大恨事

2023年01月06日 10:00

若說人生有三大恨事,自當因人而異,但也不應忽略時代因素。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一書中,提到她的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是恨鰣魚多刺,二是恨海棠無香,三是恨紅樓未完,這是受個人因素影響較多。若然回到唐代,人生三大恨事可能會完全不同,且看薛元超的故事。

唐代初期士族勢力一度十分強大,有名的要員大都出身於士族世家,這跟後世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科舉取仕不同。薛元超是唐高宗時期的重要人物,他深受高宗賞識和眷顧,官職一直做到中書令,位居百官之首。他死後朝廷在諡文中推祟他說︰「薛元超以王佐之才,逢太平之智,撫綏萬國,康濟兆人,力牧輔軒皇末為盡善,皋陶佐大禹猶有慚德,名遂身退,生榮死哀……」可謂是位極人臣,榮耀當世。但是在臨終前他卻對親人說,為人在世他還有三大遺憾。原話是︰「吾不才,富貴過人,平生有三恨,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為甚麼這三件事竟讓這位已經備具榮耀的人還深感不足呢?

薛元超 (網上圖片)

薛元超 (網上圖片)

首先,在唐朝初期,科舉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儘管它還不是占據選官途徑的主流,但代表著歷史發展的趨勢。當時朝廷把它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百姓對其也極為看好。特別是進士科,由於其考試難度、及第待遇、以後仕途都遠遠超過其他科目,人們百倍豔羨及第的進士,稱其物價之變猶如鯉魚化龍,青雲直上。每當科考公佈之後,新進士們要身著盛裝,沿街誇耀,還要在皇帝特許下雁塔題名,萬人園觀中杏林盛宴,其榮耀堪稱曠絕當世。正因如此,薛元超儘管薦舉了如何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等許多寒俊人士,但因為自己無緣由進士科出身而感到無比遺憾。

自唐代開始,以出身進士科最為顯貴。(資料圖片)

自唐代開始,以出身進士科最為顯貴。(資料圖片)

在第二事方面。唐初繼承魏晉遺風,在是一個非常重視門第的時代。作為士族制度的遺緒攀比門第之風盛行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曾對侯景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即表明高門氏族門第太高不可攀,最終梁武帝將皇族蘭陵蕭氏的女兒嫁給了侯景了事。為了降低士族制度的影響力,唐代皇帝曾命人編《氏族志》。另一方面,雖然李家貴為皇室,自列「隴西李氏」,但並不是門第最高的家族。當時有山東豪門崔、盧、李、鄭、河東豪門王姓,號稱「五姓」,都是早從北魏孝文帝時期就被推為天下第一的高門,以後歷史占據要位,講究禮儀經學,文化底蘊深厚,其聲望遠比身為皇姓的李家顯貴得多。因而天下人最為看重「五姓」門第,以攀婚「五姓」為最大榮耀。皇家公主比不上五姓女,幾乎在整個唐朝都如此,一直到唐中晚期皇帝還在感慨此事。

從《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可見「王」姓女之顯貴 (網上圖片)

從《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可見「王」姓女之顯貴 (網上圖片)

說到攀婚「五姓」之事,我們所熟知的唐初名臣,如房玄齡、魏征、李勣等都是與山東士族聯姻的積極參與者,甚至連皇室也將士族之家列為聯姻首選,整個大唐社會上也形成了以門第作為娶妻第一選擇的風向標。「五姓」女之強勢,可從房玄齡因為怕太太盧氏不高興,不敢納妾,最終演變出「吃醋」故事。至於薛元超本人,最終僅娶李元吉之女和靜縣主為妻了事。

最後的修國史一事。中國自古重視修史,視之為頭等大事。唐朝初期也是中國史學成果輝煌的時期。不但確立了完善的史館制度,而且數十年間完成了中國正史「二十四史」中的八部史著,可謂是鼎盛一時。皇帝為表重視,把史館放在宮禁之中,自己身邊,隨時光顧;對修史人員也備加親信,隨時請教。如要監修國史,必須是有資歷、有身分、有學問、有德行的朝中重臣,宰相之中又非常傑出者。那麼,即使做了宰相,如果沒有監領或參與修史,就只是高官而已,而非朝中清望貴臣,名氣仍不夠大,名聲仍不夠好。

唐代十分重視修史,朝中重臣以修「國史」為榮。(資料圖片)

唐代十分重視修史,朝中重臣以修「國史」為榮。(資料圖片)

薛元超全然具備了一切條件,也許是朝政公務太過於繁忙,來不及去圓「修史」夢,但是他的真誠也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佳話。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