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人也有失寵時 楊貴妃曾經2次被攆出宮

歷史長河

美人也有失寵時 楊貴妃曾經2次被攆出宮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美人也有失寵時 楊貴妃曾經2次被攆出宮

2023年01月13日 10:00

中國古代後宮向來競爭激烈,如何留著皇上的心,即使是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也曾經有過兩次被攆出宮的時候。《資治通鑑》︰「楊貴妃復忤旨」,把後宮的你死我活活現在紙上。

關於以上事件,除了《資治通鑑》有記載外,《舊唐書》及《新唐書》等正史也有所記載,也包括民間野史等等。接下來要問題的是何時?及因何而起?等問題。楊貴妃在天寶四年(745年)取得貴妃之位,此時楊氏芳齡27,而唐玄宗為61歲。以古代的標準來看,楊氏不算年輕但尚可,而唐玄宗已是花甲之年,可是這對男女好了不到一年後,即天寶五年(746年)便出現矛盾。

寶山遼墓壁畫「楊貴妃教鸚鵡頌經圖」(網上圖片)

寶山遼墓壁畫「楊貴妃教鸚鵡頌經圖」(網上圖片)

據《舊唐書》記載:「五載七月,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也是第一次被逐出宮。史載楊貴妃恃寵驕縱,所以被唐玄宗譴歸娘家。不過這次為時甚短,在貴妃出宮後,玄宗茶飯不思,所以命高力士把她重召入宮。

可是,事件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正史並沒有說明,但野史卻有精神的記載。據《開元傳信記》︰「太真妃(即楊貴妃)常因妒媚,有語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輜送還其家。」可以猜測到與唐玄宗在外「拈花惹草」有關,此女子正是唐玄宗的另一名妃子——梅妃江采蘋,她的故事見於宋人的《梅妃傳》。

日本畫家細田榮之所繪楊貴妃畫像 (網上圖片)

日本畫家細田榮之所繪楊貴妃畫像 (網上圖片)

歷史記載,唐玄宗原來最寵愛武惠妃,要不是武惠妃去世,或許楊貴妃還沒有機會呢。時間在武惠妃去世不久,楊貴妃入宮前19年,玄宗正未走出失去摯愛的傷痛之中,宦官高力士建議在全國選美。結果在福建遇到了江采蘋,驚為天人,仍把她帶回宮中,納為梅妃。然而隨著楊貴妃入宮,「寵愛日奪」,「而二人相嫉,避路而行」。

不過英雄無奈是多情,不久便想起梅妃了。於是那夜命人偷偷地把蠟燭吹熄,再以暗口把梅妃傳召到翠華西閣,「敘舊愛,悲不自勝。」可惜事件被楊貴妃知道了,隨即便去搶人。唐玄宗被迫「抱妃藏夾幙間」,楊貴妃大怒︰「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歡醉至於日出不視朝?陛下可出見群臣。妾止此閣俟駕回。」唐玄宗只好回答今天有病,不能上朝。目睹這一幕,梅妃深感無奈,使者只好安慰說「上非棄妃,誠恐太眞惡情耳。」

唐玄宗受到此番羞辱,一怒之下,命人把楊貴妃送走也十分合情合理。婦人如此無禮即使是平民百姓家也難以忍受,更何況是皇帝呢。不過翻看《資治通鑑》、《舊唐書》及《新唐書》等正史均不見梅妃之記載,僅能作野史看待,不必過於認真。

「春寒賜浴華清池」。圖為西安驪山下華清池遺迹。(資料圖片)

「春寒賜浴華清池」。圖為西安驪山下華清池遺迹。(資料圖片)

第二次是在四年後的天寶九年(750年)。這一次的成因比較複雜,可不是男女間爭風呷醋那麼簡單了。關於此事,《資治通鑑》僅有「楊貴妃復忤旨,送歸私第。」未說明其因。因此有傳是因為楊貴妃的污亂事,及唐玄宗擔心楊家勢力過大,所以才有二次失寵之事。

楊貴妃與安祿山的污穢之事已不是甚麼秘密,楊貴妃更認安祿山為義子,《資治通鑑》也有貴妃為安祿山洗浴的記載︰「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饌甚厚。後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使宮人以彩輿舁之。上聞後宮喧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盡歡而罷。」

華清池遺迹的《長恨歌》大型歌舞表演 (資料圖片)

華清池遺迹的《長恨歌》大型歌舞表演 (資料圖片)

另外,楊太真持寵生驕,甚至不把公主放在眼內。據《楊太真外傳》傳,楊貴妃與廣平公主從者曾因爭西市門而發生過爭執。「楊氏奴揮鞭誤及公主衣,公主墮馬」。事件最終了「上令决殺楊家奴一人」,駙馬昌裔反要停官,不許朝謁作結。但楊貴妃不易控制,時人有「於是楊家轉横,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爲之側目」,唐玄宗難免對楊貴妃起了戒心。

在楊貴妃第二次失寵之際,戶部郎中吉溫曾通過宦官向唐玄宗表示︰「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最終唐玄宗還是放不下楊貴妃,而楊貴妃也主動認錯,一句「妾罪當死」,然後「翦髮一繚」讓人帶給唐玄宗,表示身上所有皆為皇上恩賜,只好用頭髮報答皇恩。最終成功感動主上,被接回宮中。

如是兩人相互無事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7月15日楊貴妃去世,享年37歲。可說在這6年間,兩人已更懂得相處之道。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