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戒吃脂肪易患膽結石? 專家教吃1種油去除膽石

樂活道

戒吃脂肪易患膽結石? 專家教吃1種油去除膽石
樂活道

樂活道

戒吃脂肪易患膽結石? 專家教吃1種油去除膽石

2023年03月12日 17:00

患膽結石嚴重或有致命風險

根據香港醫學界推算,香港成年人患上膽結石的機會超過人口的10%。香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醫院管理局在2021年進行的移除膽囊手術約有2,300宗,移除膽石主要原因為膽結石和其導致的膽囊發炎。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患膽結石嚴重或有致命風險

Getty示意圖

膽結石致膽管發炎恐喪命 出現5症狀高危

設計圖片

膽結石如何形成 ?

設計圖片

改善膽結石方法 吃1種油有效除膽石

設計圖片

【同場加映】膽結石高危一族

Getty示意圖

延伸閱讀:患膽石一定要治療?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膽結石致膽管發炎恐喪命 出現5症狀高危

膽結石併發膽管發炎是急症,常見症狀是上腹痛、黃疸、發燒、腹脹、疲倦和噁心等。醫生會初步以抗生素和止痛退燒藥來治療,若果病情未能受到控制,便要進行緊急移除手術,否則膽囊會穿破,引致腹膜炎,甚至有生命危險。

除了急性情況外,亦有不少患者則因進食後,特別是含有脂肪的食物,間歇地感到右上腹疼痛,或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再經醫生診治和超聲波檢查後,診斷為膽結石,醫生再轉介外科醫生,排期做非緊急手術,將膽石和膽囊一併移除手術。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膽結石如何形成 ?

膽汁為肝臟製造,儲存於膽囊,當人們進食脂肪,膽囊會收縮,膽汁就會排出來分解脂肪。若膽汁沒有機會排出,其細微成份如膽,就會積聚成膽固醇膽結石。

膽汁是由肝臓製造的

膽汁成份:水份(>95%)、膽鹽(膽固醇代謝物)、膽固醇、膽紅素、卵磷脂、脂肪酸、黏液素、鈉、鉀、鈣、氯、碳酸氫鹽

膽石的種類

膽固醇膽石*常見*淡黃色

膽紅素膽石*黑/深色

膽紅素是紅血球的分解成份

膽石主要有兩類,分別為膽固醇結石和膽紅素結石,以膽固醇結石為最常見,約佔病患總數的80%。醫學界對膽結石的成因尚未有一個確切的成因。甚麼人士會增加患膽結石風險?從流行病學等研究發現,女性、40歲以上、肥胖和多次生育均會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這些因素在醫學界稱為「4F」,因為這4個英文字開頭字母均是「F」。除此以外,亦有研究發現急速減重,如以減肥外科手術減少進食,都會增加患上膽結石情況。另有醫療報導的案例,患者近期一段時期持續地不吃早餐,以節食減肥,及後突然感到腹絞痛,才發覺患上膽結石和膽發炎。

膽汁為肝臟製造,儲存於膽囊,當人們進食脂肪,膽囊會收縮,膽汁就會排出來分解脂肪。若膽汁沒有機會排出,其細微成分如膽鹽,便會積聚成膽固醇膽結石。從長期或急速戒掉進食脂肪推斷,無論是女性、肥胖和40歲或以上的因素,都與膽汁積聚又無機會排出相關。

有些肥胖的人士會積極減肥,有些女士更視減肥為終身職業。舊年代的人士,40歲或會踏上人生另一階段,或會較著重身形和儀容,都會因減肥而避免進食脂肪。至於多次生育女性,除了懷孕時膽固醇水平會增多外,不少女性於懷孕時也增磅了,生育後便積極減肥。這些人士會視脂肪食物為毒藥,部分人士甚至出外用餐時,也會用清水洗去表面油脂,不知道這樣會帶來膽結石的風險。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改善膽結石方法 吃1種油有效除膽石

外科的治療方法為進行手術,將膽囊和膽石一併移除,以避免膽囊再度結石。手術後康復人士每於進食含量較高脂肪食物後,會感到腹部不適,甚至腹瀉,因為身體缺少了膽囊和儲存的膽汁,直接影響腸道消化脂肪的能力。其後,康復人士為了減少不適情況,便會嚴謹地選擇合適食物,情況便得以改善下來。

坊間也有「清肝膽石法」,此方法亦甚具爭議,其中反對一方認為排出的石會流到附近的胰管,會導致胰管阻塞和發炎,似乎反對一方也認同這方法的排膽石能力。此外,「清肝膽石法」也用了約4安士之橄欖油,也證實了油份能啟動膽囊收縮和膽石的排出。筆者從美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文獻中,發現了1883年南方醫療記錄《South Medical Record》,記錄了使用橄欖油清除膽石的做法;除此之外,還有早期的醫學研究報告中,使用脂肪或橄欖油是可改善膽石的結構成份。

預防膽結石的建議

1:維護肝臟健康

肝臟乃身體雜質的過濾中心,酒精和化學物與都會損害肝臟,影響膽汁形成,我們應避免酗酒和進食不知成分的食物。

2:均衡飲食

選擇多元化的飲食中,不要忘記脂肪:脂肪除了是身體各細胞的結構成份,還能啟動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和積聚物,免除結石的風險。

3:飲用足夠水分

膽汁有95%是水分,水份不足會增加膽汁濃度,增加沉積物結石的機會;醫學研究發現服食利尿藥會增加膽囊沉澱物。

4:恆常運動

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腸道蠕動,新陳代謝;研究亦指出,缺乏運動人士也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朱賢文博士(標題經編輯修改)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同場加映】膽結石高危一族

1. 肥胖

2. 女性

3. 中年

4. 曾多次生育

5. 有家族病史

延伸閱讀:5因素增患膽石風險 空肚時間過長高危

根據港安醫院網站資料,長期食無定時或過度節食,或會因空腹時間過長(如長達12小時),而影響膽囊分泌膽汁消化時的收縮規律,亦容易導致膽汁內的膽固醇有可能沉澱而積聚成石。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朱光恩指出,有5大因素會增加患上膽結石的風險,其中可分為3個生理因素和2個行為因素:

3大生理因素

1. 身體水分太少

2. 膽固醇過高

3. 患有地中海貧血

2大行為因素

1.缺乏吸收水份

水喝太少會導致身體缺水,膽汁變濃而易結晶。

2. 主餐間隔時間太長

兩餐間隔時間太長,令膽囊長時間沒有反射性收縮,膽汁中的水分會被再吸收,愈來愈濃縮,也容易產生結晶。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延伸閱讀:患膽石一定要治療?

根據港安醫院網站資料,治療膽石的唯一方法是切除膽囊。現在切除膽囊多以微創腹腔鏡手術進行,若膽囊發炎嚴重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進行微創手術,便會改用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有文獻指上保留膽囊只取出膽石的復發率高,並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如膽石未有引起疼痛或併發症,大致可予以保守性治療,但如出現以下情況,就必須立即求醫:

1. 疼痛難耐

2. 黃疸

3. 發燒

4. 膽石引致阻塞

5. 瞻囊炎

6. 膽管炎

7. 胰臟炎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英國研究指出植物肉「毒過」真肉,素食者相較肉食者鈉攝取多42.5%!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不少人因信仰、健康、環保等理由傾向進食植物肉

綜合外媒報導,越來越多人因信仰、健康或環保因素選擇「素食」,以「植物肉」或「素肉」取代傳統肉類。據悉,這些仿真肉製品雖然外觀和口感逼真,但其含有的添加劑和調味料的量較多,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82名二型糖尿病風險實驗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有一組對照組研究顯示,82名患有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參與者,分為42名的肉食組和40名的素食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在此實驗中,素食組替代肉類的食品來自各大知名的加工素食肉品牌,而肉食組則食用傳統肉類,包括牛肉、豬肉、雞胸肉、漢堡肉扒、香腸和雞塊。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鈉攝取量激增42.5%

研究結果顯示,就心血管疾病的幾項危險因素而言,動物肉類飲食的組別和植物肉類飲食組之間未觀察到明顯的影響。不過,兩組的膳食膽固醇含量均有所下降,儘管肉食者的反式脂肪含量最高,但其鈉攝取量在研究期間有所減少。相比之下,素食肉食用者的鈉攝取量卻增加了42.5%。

肉食者在實驗中血壓有所改善但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效果

此外,研究還發現肉食者的血壓有所改善,而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現象。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傳統素食對健康有益,但與植物肉等飲食的健康益處不宜混淆。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英教授指出人工製成的植物肉經過大量加工後並無健康優勢

英國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營養科學教授哈爾達爾(Sumanto Haldar)博士解釋,傳統植物性飲食通常由全穀物、豆類以及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等天然食物組成,而人工製成的植物肉則需要經過大量加工,最終產品可能含有大量鹽分、飽和脂肪和添加劑,以此模仿真肉的味道和質地。因此,這些食品在營養成分和健康效益上,未能達到傳統植物性飲食的水平。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教授呼籲食品行業改進植物肉產品使其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哈爾達爾博士呼籲食品行業重新評估和改進植物肉產品的開發,以確保其不僅口感佳,且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