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歷史長河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2023年03月23日 10:00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重要的關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較有名者秦時的函谷關,以及本文論及在明清之際的山海關,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可以說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話,滿清不一定能夠成功入主中原,鹿死誰手尚在未知之數。然而山海關為何那麼重要呢?在不攻下山海關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進攻北京呢?在歷史上,清兵曾經五次不經「山海關」可入侵大明,戰績為何呢?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名詩,道出了守關者的辛酸及對外族入侵的痛恨。明代好不容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見朱元璋《諭中原檄》),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防範蒙古人等外患重臨,因此自明初即著手修築長城,如山海關即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自此為地理分界,在關口以東區域被稱為「關外」。至崇禎年間修建有羅城、衛城和海防城等附屬建築。

更多相片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重要的關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較有名者秦時的函谷關,以及本文論及在明清之際的山海關,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可以說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話,滿清不一定能夠成功入主中原,鹿死誰手尚在未知之數。然而山海關為何那麼重要呢?在不攻下山海關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進攻北京呢?在歷史上,清兵曾經五次不經「山海關」可入侵大明,戰績為何呢?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名詩,道出了守關者的辛酸及對外族入侵的痛恨。明代好不容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見朱元璋《諭中原檄》),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防範蒙古人等外患重臨,因此自明初即著手修築長城,如山海關即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自此為地理分界,在關口以東區域被稱為「關外」。至崇禎年間修建有羅城、衛城和海防城等附屬建築。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在軍事上來說,山海關最大價值是可控制「遼西走廊」之地。「遼西走廊」位於蒙古高原和燕山的東南方,遼寧省西部,渤海遼東灣畔。它以遼西重鎮錦州和錦西為中心,南起山海關,北達遼寧古城北鎮縣,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通過「遼西走廊」,清軍可長驅直進攻至北京城下,所以在晚明時間雙方曾在山海關附近爆發連場大戰,如寧遠之戰(1626年)、覺華島之戰(1626年)、寧錦之戰(1627年)、大凌河之役(1631年)、松錦之戰(1639-1642年)、寧遠衛之戰(1643年)以及最後的一片石之戰(1644年)。即使在近代,山海關一帶也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如反奉戰爭中的第二次山海關戰鬥(1925年)及錦州戰役(1925年),奉軍與國民四軍的第三次山海關戰鬥(1926年)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遼西作戰(1945年)、遼瀋戰役(1948年)便都在這裡發生。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然而,不經「山海關」入侵大明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要翻山越嶺。在歷史上,皇太極曾繞道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史稱「清兵入塞」,雖未能一戰成功,但卻加速了明代的滅亡,以下即列舉一些清軍比較成功的戰績。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着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稱「戊寅虜變」。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後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陝西精銳之師調回對抗「流寇」,朝廷未採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藉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在軍事上來說,山海關最大價值是可控制「遼西走廊」之地。「遼西走廊」位於蒙古高原和燕山的東南方,遼寧省西部,渤海遼東灣畔。它以遼西重鎮錦州和錦西為中心,南起山海關,北達遼寧古城北鎮縣,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通過「遼西走廊」,清軍可長驅直進攻至北京城下,所以在晚明時間雙方曾在山海關附近爆發連場大戰,如寧遠之戰(1626年)、覺華島之戰(1626年)、寧錦之戰(1627年)、大凌河之役(1631年)、松錦之戰(1639-1642年)、寧遠衛之戰(1643年)以及最後的一片石之戰(1644年)。即使在近代,山海關一帶也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如反奉戰爭中的第二次山海關戰鬥(1925年)及錦州戰役(1925年),奉軍與國民四軍的第三次山海關戰鬥(1926年)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遼西作戰(1945年)、遼瀋戰役(1948年)便都在這裡發生。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然而,不經「山海關」入侵大明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要翻山越嶺。在歷史上,皇太極曾繞道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史稱「清兵入塞」,雖未能一戰成功,但卻加速了明代的滅亡,以下即列舉一些清軍比較成功的戰績。

在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崇禎九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濟格的軍隊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着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稱「戊寅虜變」。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後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陝西精銳之師調回對抗「流寇」,朝廷未採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藉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從上述清軍戰績來看,明軍可謂損失慘重,但不致於馬上滅亡,原因何在?這得從軍事方技術去說起。行軍打仗最重補給線,在未佔領重要關口及城市的情況,軍隊長期曝露在野外,成為最容易攻擊的對象,這特別是後勤補給方面。在未佔領「山海關」的情況下,清軍僅能依靠士兵自身攜帶的少數補給作出,或由後勤部隊翻山越嶺帶來有限的補給品,都不利大軍團的長期作戰。於是乎,清兵的作戰時間被限制了,僅可追求有限的作戰目標,如俘獲人畜等,否則戰事一旦延長,補充線被切斷了,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與此同時,大型攻城械器難以翻山越嶺,而北京城牆高度在10米以上,是有名的堅強工事,在明末之際若不是宦官曹化淳開城投降,李自成也沒那麼順利攻入北京。

由明清年間的「清兵入塞」的戰績來看,可見佔領「山海關」的重要性。而且「山海關」的重要性即使在現代戰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若然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或許中國歷史便要寫改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