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外賣或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列14種高危用品

樂活道

食外賣或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列14種高危用品
樂活道

樂活道

食外賣或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列14種高危用品

2023年03月25日 17:00 最後更新:04月24日 17:00

塑化劑無處不在

吃外賣、用洗頭水也會吸收塑膠污染物,或致癌不育?本港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發文指,在日常生活中有14種用品及食物所含有塑化劑,有機會被人體吸收,常見用品包括外賣餐盒、杯麵。有研究指出,經常接觸塑化劑產品可致癌。本港食安中心提供6大建議,助大眾減少攝入塑化劑。

更多相片
食外賣用洗頭水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K Kwong列14種高危用品。

食外賣用洗頭水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K Kwong列14種高危用品。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心使用塑膠食物容器。

小心使用塑膠食物容器。

慎選盛戴食物的物料。

慎選盛戴食物的物料。

食外賣用洗頭水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K Kwong列14種高危用品。

食外賣用洗頭水吸入塑化劑可致癌?化學博士K Kwong列14種高危用品。

14種用品含塑化劑 被人體吸收或致癌

化學博士K Kwong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列舉14種在生活中常見的塑膠污染物。這些日用品及食物容器所含有的塑化劑容易被人體吸收:

含塑化劑的用品食品

類別 1 :食物/日用品容器

藥膏、杯麵、外賣餐盒/膠杯、化妝品、護膚品、洗髮露、沐浴露、洗面奶

類別2:軟膠製品

人造皮、膠拖鞋、運動鞋、瑜珈墊、婴幼兒玩具、手機套

化學博士K Kwong解釋上述物品的塑化劑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原因:

塑膠劑污染物1:藥膏

K Kwong表示自己每日會搽關節修補軟膏,該軟膏的容器由軟膠製成。若每天塗抹會否令人體吸入塑化劑?他表示,塑化劑為油溶性物質,但該藥膏主要成分為水溶性,故不能夠溶解太多油溶性塑化劑。

塑膠劑污染物2:杯麵外賣用的餐盒

杯麵的膠杯由發泡膠(聚苯乙烯,簡稱「PS」)製成,屬於油溶性物質。杯麵的油分會否把聚苯乙烯溶掉,令我們把塑膠吃進肚子裡呢?他表示,除了杯麵,平時外賣用的餐盒、飲品膠杯的物料,也有機會含有聚苯乙烯,很可能令我們每個月不知不覺吞了1克聚苯乙烯。常見的例子有:叉雞飯盒、乾炒牛河飯盒、熱檸茶、熱奶茶,其中熱檸茶的檸檬油,熱奶茶的奶脂可能把聚苯乙烯溶掉。

塑膠劑污染物3:化妝品/護膚品/個人護理產品

K Kwong表示,女士每天使用的化妝品、護膚品、洗髮露、沐浴露、洗面奶的容器,大部份由軟膠製成。部份質素欠佳的容器含有軟膠劑,很大機會被入體吸收。

塑膠劑污染物4:軟膠製品

他指出,軟膠製品包括人造皮、膠拖鞋、運動鞋、瑜珈墊、BB玩具、手機套等,也含有一定份量的塑化劑,同樣很大機會被人體攝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易潔鑊塗層研究

研究由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進行。研究人員用拉曼成像技术,以光子散射水准測量易潔鑊上的特氟龍(teflon)塗層。結果發現只要出現1道5厘米(cm)的刮痕就會釋出9100個塑膠顆粒。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而破損的特氟龍塗層在模擬烹煮30秒的過程中,就已釋放出多達230萬個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和納米塑膠。特氟龍塗層的材料為聚四氟乙烯(PTFE),屬「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一種,難以自然分解。

曾有其他研究指, PFAS會誘發癌症、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生殖發育障礙等病,經常接觸更可能增加患病風險高達4.5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經常接觸塑化劑影響 患乳癌風險高90%

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指,科學上未有太多有關人體吸收塑膠的研究,不過根據人體吸收塑化劑的研究結果顯示,攝取過量塑化劑,恐怕有以下影響:

部份塑化劑可能是致癌物。

因為部份塑化劑與女性荷爾蒙相似,有可能改變人類性別分佈。

本港食安中心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1年指出,導致DEHP在大鼠或小鼠多個靶組織(例如肝臟和睪丸)引發癌症的機理,不排除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於是把DEHP評估為第2B組物質(或可能令人類患癌)。

台灣中研院亦曾於2014年發布一項的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與乳癌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11,923名女性達20年,證實經常接觸塑化劑產品、暴露於塑化劑的女性,患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90%。

甚麼是微塑膠?

微塑膠是指微細的膠粒,國際間對此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欧洲食物安全局把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1微米與5000微米之间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

在海洋環境中可發現不同源頭產生的微塑膠。既有微小的顆粒(來自磨砂皮膚護理產品),亦有從大件塑膠廢料分解出來的碎屑。

微塑膠對健康的影響

在海產中發現的微塑膠,大多殘留於其消化道內。由於我們吃魚前,一般會先除去魚的內臟及把魚身清洗乾淨。所以攝入微塑膠的機會較其他通常整條或原隻食用的細小魚類(如白飯魚)和貝類(如青口、蠔)低。

微塑膠在海洋懸浮期間,表層或會依附一些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膠粒在生產的過程中,亦可能带有不同種類的添加劑(如雙酚A)。

歐洲食物安全局認為這類海產的微塑膠含量對整體添加劑或污染物(如雙酚A、多氯聯苯或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攝入量影響輕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塑化劑遷移食物? 盛載1類食物要慎選容器?

根據本港食安中心資料,塑化劑是用來加入硬塑料中,使更具彈性和更加耐用。聚氯乙烯(PVC)是最常使用塑化劑的硬塑料,用PVC製成的食物容器、商用保鮮紙、用來密封玻璃瓶的金屬蓋墊片、輸送帶、手套以及黏合劑和食物包裝上的印墨都含有塑化劑。

食安中心指,採用正確程序生產和使用的PVC食物接觸物料,不會有過量的塑化劑遷移至食物中。但由於塑化劑會溶於油中,所以,含塑化劑(尤其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膠物料(即PVC產品)不應用於盛載油性食物的食物接觸物料。

食安中心續指,本港及海外數據顯示,部份油性食物曾驗出含有小量鄰苯二甲酸酯,例子包括:食油、油性醬料及芝士,這可能由環境污染或不當使用食物接觸物料所致。溫度愈高及接觸時間愈長,塑化劑的遷移量就愈多。

K Kwong教1招減少吸入塑化劑

要避免使用塑膠,才可減少吸入塑化劑?化學博士K Kwong認為,完全逃避塑膠是不設實際的,消費者只可以慎重選擇有名氣的品牌,因為廠商對塑膠容器的要求特別高,他表示「貴嘢未必好、平嘢唔慌好」。

小心使用塑膠食物容器。

小心使用塑膠食物容器。

食安中心列6大建議 減少從食物吸入塑化劑

食安中心指,塑化劑是廣為使用的工業化學物。由於塑化劑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的污染物,我們無可避免會透過食物、水或皮膚與塑膠接觸等不同途徑攝入小量塑化劑。不過,人體可有效代謝和排出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攝入小量鄰苯二甲酸酯不會影響健康。

食安中心列出6大建議,教大眾盡量減少從食物攝入塑化劑:

減少攝入塑化劑方法

減少攝入塑化劑建議消费者方面

1.小心使用塑膠食物容器

使用塑膠食物容器時,應遵從生產商的指示,特別是溫度限制、在微波爐和洗碗碟機使用的指示。

2.慎選容器盛載油性或高溫食物

切勿使用聚氯乙烯(PVC)或用料不明的塑膠容器盛载油性或高溫食物,應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容器。

3.小心使用玻璃瓶

使用或重複使用玻璃瓶時,應確保油性食物不會與蓋口墊片接觸。

減少攝入塑化劑建議業界方面

1.關於材料生產商

食物接觸材料生產商,應提供產品資料和使用指示。

2.製造食物規範

食物業應奉行優良製造規範和有關食物安全的良好習慣,並確保食品符合本港規例。

3.慎選盛戴食物的物料

避免使用含鄰苯二甲酸酯的食物接觸物料盛戴食物,特別是油性食物和專供嬰幼兒食用的食物。

慎選盛戴食物的物料。

慎選盛戴食物的物料。

台灣醫生揭98%狐臭患者都有1共同特徵,透過看耳仔就可判斷有沒有狐臭。

台灣皮膚科醫生指出狐臭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夏天一到,有人因為容易出汗而出現狐臭味,這對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極為困擾且尷尬的事情。台灣皮膚科專家沈孟暵醫生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狐臭的產生和多個因素有關,包括濕耳垢、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家族遺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青春期荷爾蒙刺激會使得汗腺發達從而增加狐臭風險

沈醫生解釋,人體的汗腺分佈於全身的小汗腺,以及腋下及私密處的大汗腺(又稱頂漿腺)。當腋下流汗時,大汗腺分泌的汗腋經由表皮細菌的分解,會散發出強烈異味。而隨著青春期荷爾蒙的刺激,頂漿腺發達者便會產生強烈異味,導致腋下濕濕黏黏,且衣服也會沾染黃色污漬。

有狐臭的人98%都有濕耳垢的問題

其中,有狐臭困擾的人,超過98%都有濕耳垢,因而判斷有沒有狐臭,只需要「看耳朵就知道」。隨著青春期開始,這股味道會越來越明顯。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狐臭和遺傳有密切關聯

此外,狐臭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若父母雙方都有狐臭,其子女出現狐臭的可能性介於60%至80%之間,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有狐臭,這一比例則降至50%。另外,狐臭和飲食以及精神狀態和腋下毛量有關。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針對如何改善狐臭的問題,沈孟暵醫生提出以下4個方法:

1. 保持清潔

流汗之後應立即清洗並保持腋下乾燥,換上乾淨的衣服,能有效降低異味的產生。

2. 飲食調整

減少攝入肉類和乳製品等可能刺激皮脂腺和大汗腺的食物,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如蔬菜等,有助改善異味。

3. 剃除腋毛

剃毛可以減少汗水和細菌在腋下的積聚,有助於保持清潔和減少異味。

4. 使用止汗劑

選用合適的止汗劑可以抑制汗水的分泌,從而減少異味。但需注意有傷口和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應避免立即使用,最佳使用時期應在睡前和肌膚乾燥的情況下。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狐臭嚴重者醫生建議透過手術治療改善

若這些日常方法無法有效改善狐臭,沈醫生建議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如磁波熱能除汗術、螺旋刀刮除術或肉毒桿菌注射等。他強調,無論選擇哪種治療方法,患者都應與醫生進行充分討論,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及可能復發的風險。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的同時也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