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樂活道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樂活道

樂活道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2023年03月25日 07:00

食魚不只補腦,變得聰明,更可預防腦退化、中風和心臟病!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魚類含豐富營養,尤其是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包括DHA和EPA),對健康有8大好處。除了三文魚,還有很多魚可選擇。她列出15種魚類的DHA和EPA含量,排榜首的魚類比第一名高出近2倍!

更多相片
資料圖片

食魚不只補腦,變得聰明,更可預防腦退化、中風和心臟病!

Getty示意圖

食魚8大好處 補腦防心臟病腦退化中風

鳀魚。

15種魚類DHA及EPA 鯖魚鰻魚排名高

Getty示意圖

綜合營養師高敏敏所提供的魚類DHA和EPA資料,含量最高的是鯖魚,以每100克鯖魚計,分別有4503毫克的DHA、2851毫克的EPA,其含量比第2位的秋刀魚高近兩倍。排名最低的是鯛魚,只有32毫克DHA和6毫克EPA的,與首位分別相差100倍、400倍。

三文魚。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食魚8大好處 補腦防心臟病腦退化中風

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吃魚不僅可以變得更聰明,對成年人有很多好處。魚肉脂肪含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其中包括DHA和EPA,為身體帶來以下8大好處:

DHA和EPA的對成年人和孩童的益處:

DHA好處:

幫助孩童腦部發育

幫助孩童視力發育

延緩成年人腦部退化

延緩成年人視力退化

EPA好處:

抗發炎

預防血栓形成

保護心血管

降低慢性病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15種魚類DHA及EPA 鯖魚鰻魚排名高

高敏敏表示,想大腦更靈活,可以進食魚類以攝取足夠的DHA和EPA。不過,各種魚類營養含量也不同,她列出15種魚類的DHA和EPA含量作比較。

15種魚類DHA和EPA含量排名(由低至高排列):

營養師高敏敏列出15種魚類DHA和EPA含量,以下為每100克魚之數值(由低至高排列):

第15位:鯛魚

DHA:32mg;EPA:6mg

第14位:吞拿魚肚

DHA:105m;EPA:35mg

第13位:虱目魚(牛奶魚)

DHA:163mg;EPA:37mg

第12位:白鯧魚

DHA:323mg;EPA:117mg

第11位:竹莢魚(池魚)

DHA:388mg;EPA:208mg

第10位:石斑

DHA:516mg;EPA:206mg

第9位:香魚

DHA:547mg;EPA:280mg

第8位:鱈魚

DHA:773mg;EPA:1260mg

第7位:三文魚

DHA:893mg;EPA:1270mg

第6位:牙帶魚

DHA:1051mg;EPA:449mg

第5位:多春魚

DHA:1170mg;EPA:1107mg

第4位:鰻魚

DHA:1218mg;EPA:649mg

第3位:馬鮫魚

DHA:1359mg;EPA:382mg

第2位:秋刀魚

DHA:2548mg;EPA:1407mg

第1位:鯖魚

DHA:4503mg;EPA:2851mg

鳀魚。

鳀魚。

綜合營養師高敏敏所提供的魚類DHA和EPA資料,含量最高的是鯖魚,以每100克鯖魚計,分別有4503毫克的DHA、2851毫克的EPA,其含量比第2位的秋刀魚高近兩倍。排名最低的是鯛魚,只有32毫克DHA和6毫克EPA的,與首位分別相差100倍、400倍。

魚類蛋白質脂肪維他命E 對身體9大好處

營養師高敏敏續指,魚類的營養亦不只有DHA和EPA,另外亦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低飽和脂肪和維他命E這3大營養素,對身體有9大好處:

魚類其他營養素及好處

優質蛋白質:

1.提升免疫細胞健康

2.強健肌肉

低飽和脂肪 :

3..保持血管暢通

4..減少心血管疾病

維他命E:

5.抗衰老

6.抗氧

7.護血管

8.滋潤皮膚

9.柔順秀髮

除了以上好處,高敏敏表示,魚肉比較容易消化,讓人體吸收,因為其纖維結構較短,比其他肉更易咀嚼和吞嚥。

2類人要注意魚類攝取量

即使魚類營養豐富,也要適量攝取。高敏敏指出,以下2類人要小心攝取鯊魚、旗魚、吞拿魚、鱈魚,建議食用份量如下:

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至2份

6歲以下兒童:每月不宜超過1份

她亦建議輪流均衡攝取適量均富有豐富營養的深海魚或淡水魚。

延伸閱讀:9種魚可致組胺中毒

食安中心指,涉及鯖魚中毒的魚類,通常在魚類組織內含有大量氨基酸組氨酸,並列舉魚類例子,主要有以下9種:吞拿魚、沙甸魚、鳀魚、鯕鰍(鬼頭刀)、希靈魚(鯡魚)、旗魚、藍魚(扁鯵)、三文魚(鮭魚)、油甘魚(鰤魚)、劍魚。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有何症狀?吃多少才會中毒?會致命嗎?食安中心解釋如下:

組胺中毒的病人會出現一種或多種症狀。

組胺中毒的症狀,包括:口腔附近出現刺痛和灼熱感、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頭痛、心悸、頭暈和皮疹。

症狀一般於進食受污染魚類後5分鐘到2小時出現,通常維持8至12小時。雖然鯖魚中毒的症狀
可持續數天,但並無已知的後遺症。由鯖魚中毒引發的致命個案非常罕見。

攝取多少組胺會中毒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若攝入多於50毫克組胺,就可出現急性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通常在數小時內便會從人體排出,因此連續多餐吃魚亦不會造成累積效應。

受組胺污染魚類3大特性

食安中心指,雖然熱處理(例如烹煮、熱熏)能殺死製造組胺的細菌,並使製造組胺的酶失去活性,但組胺本身非常耐熱,一旦在食物中形成,即使烹煮、入罐或冷凍也不能將之破壞。

受組胺污染的魚可能帶有金屬異味、惡臭及魚肉變色。不過,部份受污染的魚的外觀、氣味和味道也可能全無異常,因此不能依靠感官評估就確保魚肉不含組胺。

5招預防組胺中毒

魚及魚製品長時間在不當的温度下處理及貯存,經過細菌的作用才會令大量的組胺形成。有1種解凍方法很易產生毒素,要預防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議:

魚類死後必須立即冷凍,從捕魚到進食的整個食物鏈亦必須維持冷鏈完整。

冷凍(冰鮮)魚及魚製品應貯存於4℃或以下,冷藏(急凍)製品則應貯存於零下18℃或以下。

煮熟的魚和即食魚製品(如吞拿魚三文治和已開罐的罐頭魚)可能會再被細菌污染,如非即時食用,應存放於雪櫃內。

切勿在室温下解凍冷藏魚類,此舉會促使組胺產生。

冷藏製品應妥為解凍,如利用雪櫃保鮮格、把魚放在流動的自來水或微波爐內解凍。

三文魚。

三文魚。

英國研究指出植物肉「毒過」真肉,素食者相較肉食者鈉攝取多42.5%!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不少人因信仰、健康、環保等理由傾向進食植物肉

綜合外媒報導,越來越多人因信仰、健康或環保因素選擇「素食」,以「植物肉」或「素肉」取代傳統肉類。據悉,這些仿真肉製品雖然外觀和口感逼真,但其含有的添加劑和調味料的量較多,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82名二型糖尿病風險實驗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有一組對照組研究顯示,82名患有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參與者,分為42名的肉食組和40名的素食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在此實驗中,素食組替代肉類的食品來自各大知名的加工素食肉品牌,而肉食組則食用傳統肉類,包括牛肉、豬肉、雞胸肉、漢堡肉扒、香腸和雞塊。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鈉攝取量激增42.5%

研究結果顯示,就心血管疾病的幾項危險因素而言,動物肉類飲食的組別和植物肉類飲食組之間未觀察到明顯的影響。不過,兩組的膳食膽固醇含量均有所下降,儘管肉食者的反式脂肪含量最高,但其鈉攝取量在研究期間有所減少。相比之下,素食肉食用者的鈉攝取量卻增加了42.5%。

肉食者在實驗中血壓有所改善但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效果

此外,研究還發現肉食者的血壓有所改善,而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現象。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傳統素食對健康有益,但與植物肉等飲食的健康益處不宜混淆。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英教授指出人工製成的植物肉經過大量加工後並無健康優勢

英國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營養科學教授哈爾達爾(Sumanto Haldar)博士解釋,傳統植物性飲食通常由全穀物、豆類以及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等天然食物組成,而人工製成的植物肉則需要經過大量加工,最終產品可能含有大量鹽分、飽和脂肪和添加劑,以此模仿真肉的味道和質地。因此,這些食品在營養成分和健康效益上,未能達到傳統植物性飲食的水平。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教授呼籲食品行業改進植物肉產品使其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哈爾達爾博士呼籲食品行業重新評估和改進植物肉產品的開發,以確保其不僅口感佳,且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