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萬曆三大征」有哪些戰役?使明朝不足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萬曆三大征」有哪些戰役?使明朝不足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萬曆三大征」有哪些戰役?使明朝不足五十年內滅亡

2023年03月30日 10:14 最後更新:10:14

提起萬曆皇帝,大家最印象深刻的是與首輔兼帝師張居正的關係?三十年不上朝?或是《萬曆十五年》一書呢?作為明朝第十四任皇帝,萬曆帝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明代皇帝,達48年之久。因此不管萬曆皇帝是否上朝,大明帝國還是歷經不少大事,包括史稱「萬曆三大征」,最終加速明代滅亡的步伐。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皇帝畫像 (網上圖片)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皇帝畫像 (網上圖片)

這也是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的搶答題題目,問題是︰明朝「萬曆三大征」是指播州之役、朝鮮之役,還有哪場戰役?在未解答問題前,首先要談談入選三大征的條件為何呢?因為據史書所載,發生在萬曆年間的大戰豈止於三!比如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均未能入選,這是因為「萬曆三大征」之說出自時人茅瑞徵《萬曆三大征考》一書。作者以個人所知,綜合公文、案牘,記載了萬曆二十(1592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間的三次戰爭,並敍述戰略、戰法得失,書後並附《寧夏總圖》、《日本總圖》、《播州總圖》。因此答案是寧夏之役。

更多相片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皇帝畫像 (網上圖片)

提起萬曆皇帝,大家最印象深刻的是與首輔兼帝師張居正的關係?三十年不上朝?或是《萬曆十五年》一書呢?作為明朝第十四任皇帝,萬曆帝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明代皇帝,達48年之久。因此不管萬曆皇帝是否上朝,大明帝國還是歷經不少大事,包括史稱「萬曆三大征」,最終加速明代滅亡的步伐。

《萬曆三大征考》(網上圖片)

這也是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的搶答題題目,問題是︰明朝「萬曆三大征」是指播州之役、朝鮮之役,還有哪場戰役?在未解答問題前,首先要談談入選三大征的條件為何呢?因為據史書所載,發生在萬曆年間的大戰豈止於三!比如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均未能入選,這是因為「萬曆三大征」之說出自時人茅瑞徵《萬曆三大征考》一書。作者以個人所知,綜合公文、案牘,記載了萬曆二十(1592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間的三次戰爭,並敍述戰略、戰法得失,書後並附《寧夏總圖》、《日本總圖》、《播州總圖》。因此答案是寧夏之役。

荷蘭地理學家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版圖。(網上圖片)

「萬曆三大征」以寧夏之役以首,又稱寧夏兵變或哱拜之亂,可見事件的主角包括寧夏、兵變及哱拜三個元素在內。寧夏是明代邊陲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主要是防禦蒙古族人。事件的主角哱拜原為蒙古韃靼人人,明嘉靖年間因得罪酋長,父兄被殺,他投了明軍。萬曆十七年(1589年),被提為副總兵。

倭寇盔甲。此盔甲製造日期為「正平六年十二月一日」,相當於元至正十一 年(西元 1351 年)。(網上圖片)

萬曆二十(1592年),哱拜與他的兒子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人發動叛亂。四月,朝廷以李如松為寧夏總兵,同時派遣麻貴馳援平叛軍隊。同時,在總督葉夢熊的統帥下,叛軍被重重包圍在寧夏城中,並決水灌城。最終,哱拜自殺,其餘人悉數被擒,這場為期數月的叛亂以明朝的勝利而終結。

明代持盾武士俑 (網上圖片)

第二大征也是發現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中日朝鮮之役。那年日本在豐臣秀吉的精心策劃下,以小西行長為統帥,傾全國之力侵略朝鮮。萬曆皇帝以李如松為統帥,在平壤戰役中大敗日軍,接著又連續數次擊敗日軍。最終,在雙方議和下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明代紅夷大炮 (網上圖片)

最後的播州之役發生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與大明關係惡化的播州土司楊應龍發動叛亂,萬曆皇帝以李化龍為統帥,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圍剿楊應龍。與此同時,楊應龍大規模進攻四川企圖打開戰略上的不利局面,獲取戰爭主動權。李化龍看穿了楊應龍的企圖,於是佔領湖廣和貴州的要道,企圖切斷楊應龍和苗人的聯繫。

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滿文原檔。(網上圖片)

就「萬曆三大征」來看,除了中日朝鮮之役外,其餘兩戰名氣並不算大。再從明末真正有威脅的,還是滿清之興起,以及本土出現之民變,蒙古及日本的威脅其實並不大。「萬曆三大征」對明室帶來最大的影響,即為明室帶來龐大的軍費開支。據《明史》所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萬曆三大征考》(網上圖片)

《萬曆三大征考》(網上圖片)

「萬曆三大征」以寧夏之役以首,又稱寧夏兵變或哱拜之亂,可見事件的主角包括寧夏、兵變及哱拜三個元素在內。寧夏是明代邊陲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主要是防禦蒙古族人。事件的主角哱拜原為蒙古韃靼人人,明嘉靖年間因得罪酋長,父兄被殺,他投了明軍。萬曆十七年(1589年),被提為副總兵。

荷蘭地理學家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版圖。(網上圖片)

荷蘭地理學家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版圖。(網上圖片)

萬曆二十(1592年),哱拜與他的兒子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人發動叛亂。四月,朝廷以李如松為寧夏總兵,同時派遣麻貴馳援平叛軍隊。同時,在總督葉夢熊的統帥下,叛軍被重重包圍在寧夏城中,並決水灌城。最終,哱拜自殺,其餘人悉數被擒,這場為期數月的叛亂以明朝的勝利而終結。

倭寇盔甲。此盔甲製造日期為「正平六年十二月一日」,相當於元至正十一 年(西元 1351 年)。(網上圖片)

倭寇盔甲。此盔甲製造日期為「正平六年十二月一日」,相當於元至正十一 年(西元 1351 年)。(網上圖片)

第二大征也是發現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中日朝鮮之役。那年日本在豐臣秀吉的精心策劃下,以小西行長為統帥,傾全國之力侵略朝鮮。萬曆皇帝以李如松為統帥,在平壤戰役中大敗日軍,接著又連續數次擊敗日軍。最終,在雙方議和下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日軍以李宗成事件為由再次進攻朝鮮,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得李舜臣下獄,日軍勢如破竹。而明朝方面以麻貴為總兵,抗擊日軍,並在稷山、蔚山取得大捷。最終在鳴梁海戰重創了日軍,與此同時豐臣秀吉去世,日軍士氣受挫。最終,朝鮮之戰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

明代持盾武士俑 (網上圖片)

明代持盾武士俑 (網上圖片)

最後的播州之役發生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與大明關係惡化的播州土司楊應龍發動叛亂,萬曆皇帝以李化龍為統帥,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圍剿楊應龍。與此同時,楊應龍大規模進攻四川企圖打開戰略上的不利局面,獲取戰爭主動權。李化龍看穿了楊應龍的企圖,於是佔領湖廣和貴州的要道,企圖切斷楊應龍和苗人的聯繫。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軍在李化龍指揮下,兵分八路,大軍勢如破竹,尤其是劉綎部最為驍勇善戰。不久,明軍攻破婁山關,楊應龍退守海龍屯。最終海龍屯被攻破,楊應龍自殺,這場播州之亂得以平息。

明代紅夷大炮 (網上圖片)

明代紅夷大炮 (網上圖片)

就「萬曆三大征」來看,除了中日朝鮮之役外,其餘兩戰名氣並不算大。再從明末真正有威脅的,還是滿清之興起,以及本土出現之民變,蒙古及日本的威脅其實並不大。「萬曆三大征」對明室帶來最大的影響,即為明室帶來龐大的軍費開支。據《明史》所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滿文原檔。(網上圖片)

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滿文原檔。(網上圖片)

雖然如此,但「萬曆三大征」並未直接導致明室走向滅亡,因為那時滿清尚未成氣候,未能真正威脅明室。只是萬曆帝的繼位者並非有為之主,明光宗短命,其後的明熹宗及崇禎宗就更不用說了。按明亡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距離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僅44年,不足50年。可以說「萬曆三大征」種下了明亡的禍根,但繼位者皆為無能之輩,反之滿清繼位者都是有為之主,最終成功取得中國之政權。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