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時隔4年再度訪華 專家分析:傳遞2大訊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7日起,展開對中國為期6天正式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陳剛受訪表示,李顯龍此訪行程安排頗有考量,傳遞出兩個訊號:一是希望加強同中國的聯繫;二是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堅持區域合作,展示對中國所提出的一系列區域和全球倡議的重要支持。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李顯龍開幕致詞。
李顯龍是訪華最多的外國領導人之一,此次是他時隔四年,再次來到中國。
近年來,中新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提升,數據表現頗為亮眼。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統計,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國,新加坡則連續多年成為中國最大新增投資來源國。2022年中新雙邊貿易額為1151.3億美元、同比增長22.8%。
3月27日,李顯龍抵達廣州,走訪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並試坐自動駕駛小巴,隨後會見在華新加坡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李顯龍一行考察中新廣州知識城。
訪問期間,李顯龍說,新加坡與中國的整體關係非常好,中國正在推進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新政策,新加坡期待與中國的關係能「更上層樓」。
陳剛表示,廣州是中國面向東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城市,作為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與新加坡的聯繫一直非常密切。李顯龍到訪廣州,「反映了希望進一步作為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重要橋樑的作用,也反映了新加坡對於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願。」
3月30日,李顯龍出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開幕式致詞呼籲亞洲各國,應繼續促進中國和區域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和友好關係,同時深化彼此間的合作。
對此,陳剛表示,博鰲亞洲論壇已舉辦多年,在推動亞洲經貿合作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中國進一步開放的門戶。李顯龍出席這一論壇,是對中國所提出的一系列區域和全球倡議的重要支持。
陳剛舉例,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取得很大成效,成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促進了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它的基本理念包括踐行多邊主義,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數字經濟等。這一倡議,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同。
陳剛指出,一方面,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後不斷加速。但另一方面,由於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逆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地區和平繁榮和一體化進程受到挑戰。為此,李顯龍希望各國實現和解與合作,緩解緊張局面,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在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李顯龍也明確表示,「歡迎中國繼續開放經濟,並樂見中國繼續對多邊主義和區域合作給予支援,期待各方能更積極地為區域和全球的發展與繁榮做出貢獻,讓亞洲和世界受惠。」
陳剛認為,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與此同時,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多年陷入停滯,而中國式現代化也為這些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發展模式。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