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仿如漫畫般驚險的情節 唐代日本第一棋手到中國下戰書!

歷史長河

仿如漫畫般驚險的情節 唐代日本第一棋手到中國下戰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仿如漫畫般驚險的情節 唐代日本第一棋手到中國下戰書!

2023年05月05日 10:00

中國棋手近來頻頻揚威海外,此因中國棋藝由來已久,自古以來皆深受社會歡迎及重視。在唐代,中國曾是圍棋強國,在唐宣宗年代有位自稱日本第一圍棋高手的王子,不惜遠道而來中國,下戰書挑戰中國第一棋手,情節有如《風雲》漫畫中,日本皇族高手,東瀛第一刀客皇影要求挑戰中原武林神話無名般,過程既驚險又刺激。接戰的中國第一棋手在許勝不許敗的情況下,手掌心出汗,眼見日本王子即將勝出,怎知…

圍棋起源於中國,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代時,圍棋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都是圍棋的愛好者,在他們的影響下,唐朝不僅王公貴族,文化名流,連民間的販夫走卒也多能下棋,京城長安下棋幾成風俗。

更多相片
唐代圍棋深受帝王歡迎,圖為五代南唐周文矩繪製《明皇會棋圖》(局部)。本幅繪唐明皇座前置棋局,侍坐一人。 (網上圖片)

中國棋手近來頻頻揚威海外,此因中國棋藝由來已久,自古以來皆深受社會歡迎及重視。在唐代,中國曾是圍棋強國,在唐宣宗年代有位自稱日本第一圍棋高手的王子,不惜遠道而來中國,下戰書挑戰中國第一棋手,情節有如《風雲》漫畫中,日本皇族高手,東瀛第一刀客皇影要求挑戰中原武林神話無名般,過程既驚險又刺激。接戰的中國第一棋手在許勝不許敗的情況下,手掌心出汗,眼見日本王子即將勝出,怎知…

唐《周昉內人雙陸圖卷》。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本為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個有六梁,故得名。(網上圖片)

也是從唐代開始,開始出現圍棋走出國門的文獻記載。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宋《松下弈棋圖玉版》。浮雕出一對男女於松樹下對弈的情境。(網上圖片)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三月的一天,日本遣唐使在覲見完唐宣宗後,突然說有事要見鴻臚寺,也是唐負責外交的官員,說︰「我國想和唐國的圍棋高手切磋一下棋藝,不知可以嗎?」按理,兩個相交友好,以棋會友應該是好事,但日本派出的代表是王子,而且據說是日本第一棋藝高手,使這次比賽成為中日兩國較勁的戰場。

蒙古象棋。一名沙特拉,據說元初傳入蒙古,其造型、走法與國際象棋相似。(網上圖片)

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了!在第三十二手時,日本王子以棄邊子為鉺,意圖誘捕顧師言的二塊腹子,結果,顧師言果然中計。棋局出現了雙征的局面,也就是說逼得顧師言兩路棋必須丟掉一塊的地步,似乎冠軍已是日本王子的囊中之物。顧師言舉起棋子,思前顧後,久久難以下著。下一步如果不能走出解雙征的棋法,他必敗無疑。他知道此戰的重要性,不僅君命不可辱,而且一旦輸給日本,大唐將顏面掃地。

現代圍棋 (網上圖片)

曾經得意洋洋的日本王子立馬瞠目結舌,暗暗稱奇,隨後投子認負,因為他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走下去了,顧師言勝出了!由於棋譜未能流傳下來,後人無得得知顧師言第33手的具體下法,僅知此招名「鎮神頭」三字。

唐代圍棋深受帝王歡迎,圖為五代南唐周文矩繪製《明皇會棋圖》(局部)。本幅繪唐明皇座前置棋局,侍坐一人。 (網上圖片)

唐代圍棋深受帝王歡迎,圖為五代南唐周文矩繪製《明皇會棋圖》(局部)。本幅繪唐明皇座前置棋局,侍坐一人。 (網上圖片)

也是從唐代開始,開始出現圍棋走出國門的文獻記載。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唐《周昉內人雙陸圖卷》。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本為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個有六梁,故得名。(網上圖片)

唐《周昉內人雙陸圖卷》。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本為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個有六梁,故得名。(網上圖片)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三月的一天,日本遣唐使在覲見完唐宣宗後,突然說有事要見鴻臚寺,也是唐負責外交的官員,說︰「我國想和唐國的圍棋高手切磋一下棋藝,不知可以嗎?」按理,兩個相交友好,以棋會友應該是好事,但日本派出的代表是王子,而且據說是日本第一棋藝高手,使這次比賽成為中日兩國較勁的戰場。

中方官員不敢掉以輕心,最終派出當時的中國第一棋手、翰林院棋待詔顧師言迎戰日本王子。對戰一開始,日本王子就步步緊逼,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顧師言卻如閒庭信步,不理會對方的咄咄逼人。他希望速戰速決,就像戰勝以前的對手一樣。

但過了不久,顧師言就開始緊張起來。因為他發現眼前的這位日本王子的棋藝確實非常人能比,不容忽視。一般來說,這位中國第一棋手在二三十手內定能解決對手,但眼前的這位日本王子並非尋常對手,顧師言開始手心出汗,神色凝重,因為他知道那怕有半點犯錯,但足以輸掉整場比賽,成為民族罪人。

宋《松下弈棋圖玉版》。浮雕出一對男女於松樹下對弈的情境。(網上圖片)

宋《松下弈棋圖玉版》。浮雕出一對男女於松樹下對弈的情境。(網上圖片)

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了!在第三十二手時,日本王子以棄邊子為鉺,意圖誘捕顧師言的二塊腹子,結果,顧師言果然中計。棋局出現了雙征的局面,也就是說逼得顧師言兩路棋必須丟掉一塊的地步,似乎冠軍已是日本王子的囊中之物。顧師言舉起棋子,思前顧後,久久難以下著。下一步如果不能走出解雙征的棋法,他必敗無疑。他知道此戰的重要性,不僅君命不可辱,而且一旦輸給日本,大唐將顏面掃地。

時間正一分一秒地過去,顧師言依然苦無良策。正當日本王子以為他無計可施必將束手就擒的時候,突然,顧師言舉棋的手緩緩落下,這一落仿佛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力,整個棋局立馬豁然開朗,烏雲見日,腹中兩塊白子被征的危險頃刻解除,形勢出現大逆轉。

蒙古象棋。一名沙特拉,據說元初傳入蒙古,其造型、走法與國際象棋相似。(網上圖片)

蒙古象棋。一名沙特拉,據說元初傳入蒙古,其造型、走法與國際象棋相似。(網上圖片)

曾經得意洋洋的日本王子立馬瞠目結舌,暗暗稱奇,隨後投子認負,因為他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走下去了,顧師言勝出了!由於棋譜未能流傳下來,後人無得得知顧師言第33手的具體下法,僅知此招名「鎮神頭」三字。

雖然日方落敗,但日本王子不改好學本色,在賽後追問鴻臚寺官員︰「請問這位顧待招是第幾手棋士?」鴻臚寺官員為免節外生枝,隨口說出「第三手而已」。日本王子再問︰「可以向貴國第一手棋士請教嗎﹖」鴻臚寺官員回答︰「當然不行,你勝了第三手才能和第二手下,贏了第二手才能和第一手下,你現在連第三手都贏不了,按照規則還不能和第一手下」。

現代圍棋 (網上圖片)

現代圍棋 (網上圖片)

最終日本王子嘆了口氣,無奈之下只得回國。至此,這次中日間的世紀大戰告終。雖然日方落敗,但也展出過人的實力,當中與日本大量學習中國先進的棋藝不無關係,也說明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大道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