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花了錢卻控制不了艦隊 更收到48小時最後通諜

歷史長河

清代花了錢卻控制不了艦隊 更收到48小時最後通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花了錢卻控制不了艦隊 更收到48小時最後通諜

2023年06月02日 10:00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終於意識到與西方軍事實力的差距,開始嘗試建立一支現代化海軍。1861年4月,英國人赫德向恭親王建議講買英國軍艦,用以進攻太平軍。此建議最終得到清廷所接納,為晚清一連串採購外國軍艦拉開序幕。只可惜該次事件最終落得鬧劇收場,清廷花了巨款卻得到一支不受控制的艦艇,雙方最終不歡而散,史稱「阿思本艦隊事件」。

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廷終於明白到自身海軍實力不足的事實。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攻陷的廣州。(資料圖片)

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廷終於明白到自身海軍實力不足的事實。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攻陷的廣州。(資料圖片)

1863年,時任海關總稅務總司李泰國在英國當地開始招兵買馬。與此同時,李泰國以兩次鴉片戰爭中到華參戰之阿思本上校為艦隊司令;因此該支艦隊又名阿思本艦隊。

更多相片
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廷終於明白到自身海軍實力不足的事實。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攻陷的廣州。(資料圖片)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終於意識到與西方軍事實力的差距,開始嘗試建立一支現代化海軍。1861年4月,英國人赫德向恭親王建議講買英國軍艦,用以進攻太平軍。此建議最終得到清廷所接納,為晚清一連串採購外國軍艦拉開序幕。只可惜該次事件最終落得鬧劇收場,清廷花了巨款卻得到一支不受控制的艦艇,雙方最終不歡而散,史稱「阿思本艦隊事件」。

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 (網上圖片)

1863年,時任海關總稅務總司李泰國在英國當地開始招兵買馬。與此同時,李泰國以兩次鴉片戰爭中到華參戰之阿思本上校為艦隊司令;因此該支艦隊又名阿思本艦隊。

從左到右為「金台號」、「一統號」、「廣壽號」。 (網上圖片)

李泰國未獲清廷或是英國授權和阿思本簽訂了僱傭契約。該契約共十三條,表示阿思本只接受由李泰國傳遞,直接來自中國皇帝的命令;艦上所有人員的任用賞罰,由阿思本全權決定;船上只用洋人;未來清廷購置的新式海軍、軍艦全由阿思本指揮;並要求中國海關撥一千萬兩作海軍四年之經費,交由李泰國調用。而李泰國在和英國首相羅素談話時,也毫不掩飾地表示這條文是要束縛住清朝皇帝。當朝庭得悉各條文後,一時嘩然;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等對李、阿二人亦甚為不滿,曾國藩曾提出阿思本「意氣凌厲,視輪船奇貨可居,視漢總統如堂下廝役,倚門之賤客」,「水陸將士皆將引以為恥」,曾國荃亦提出:「長江水師帆檣如林,無須輪船會剿金陵(天京)」。

艦隊的中級兵輪「金台號」(圖左)離開山東煙台。圖中是「一統號」。(網上圖片)

最初,清政府原意是由中國人為艦隊統帥,英國人任副手與教官,主要水手也是中國人;但是在所託非人的狀況下,合約被曲解為清方出資、英國控船,可說觸怒了清廷所有官僚及統治系統。

鎮吳號 (網上圖片)

不過,1863年9月12日阿斯本艦隊抵達中國上海,18日抵天津,事情又再起波折。9月底,李泰國及阿思本抵達北京,並要求總理衙門廢除輪船章程、恢復十三條契約,為此爭辯二十餘日;最終二人在10月18日向總理衙門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在四十八小時內接受其原來條件,否則「那就必需將這支部隊解散」。

阿思本在離職後,即於1864年回英國擔任新銳戰艦HMS Royal Sovereign指揮官。(網上圖片)

清政府以「中國費數百萬之帑金,竟不得一毫之權柄」,「中國兵權不可假於外人」為由,拒絕其要求,並照會英國:艦隊取消。英國駐華公使及美國公使蒲安臣曾嘗試調停亦不果。

由於購艦資金來自海關,李泰國引《中英天津條約》第五十三款「中華海面每有賊盜搶劫,大清、大英視為向於內外商民大有損礙,意合會議設法消除。」為依據,主張該艦隊應受海關指揮,用來保護外國貿易,打擊太平軍支持的海盜。如艦隊旗艦「江蘇號」在建造時英國當地報紙就稱其為「海關巡邏艦」(revenue cutter)。李泰國認為唯有艦隊受海關指揮,才能迫使清廷進行現代化——如朝廷從督撫收回權力,建鐵路與電報,開礦——因為清廷本身是無法現代化的。他的強硬立場遭到清廷的強烈反對。

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 (網上圖片)

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 (網上圖片)

李泰國未獲清廷或是英國授權和阿思本簽訂了僱傭契約。該契約共十三條,表示阿思本只接受由李泰國傳遞,直接來自中國皇帝的命令;艦上所有人員的任用賞罰,由阿思本全權決定;船上只用洋人;未來清廷購置的新式海軍、軍艦全由阿思本指揮;並要求中國海關撥一千萬兩作海軍四年之經費,交由李泰國調用。而李泰國在和英國首相羅素談話時,也毫不掩飾地表示這條文是要束縛住清朝皇帝。當朝庭得悉各條文後,一時嘩然;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等對李、阿二人亦甚為不滿,曾國藩曾提出阿思本「意氣凌厲,視輪船奇貨可居,視漢總統如堂下廝役,倚門之賤客」,「水陸將士皆將引以為恥」,曾國荃亦提出:「長江水師帆檣如林,無須輪船會剿金陵(天京)」。

從左到右為「金台號」、「一統號」、「廣壽號」。 (網上圖片)

從左到右為「金台號」、「一統號」、「廣壽號」。 (網上圖片)

最初,清政府原意是由中國人為艦隊統帥,英國人任副手與教官,主要水手也是中國人;但是在所託非人的狀況下,合約被曲解為清方出資、英國控船,可說觸怒了清廷所有官僚及統治系統。

在1863年5月,李泰國早先回到中國,向李鴻章要求增支12萬兩銀支付水手薪資與炮械預算,並告知未來艦隊薪餉每年至少需12萬兩銀;李鴻章否定了兩項要求,雙方溝通破裂,李鴻章隨即告知總理衙門與李泰國的談判,以及對該員的極度不滿。李泰國在和李鴻章談判破裂後,向總理衙門要求追認與阿斯本簽訂的合約,同樣遭總理衙門拒絕;經過一個月的爭辯後,清廷增付李泰國要求的12萬兩銀,雙方重訂和約,稱輪船章程五條;雖然仍保留了李泰國對艦隊預算的控制與阿斯本的艦隊司令一職,但章程增設漢籍指揮官、艦隊用兵須獲得各地督撫節制、艦隊需接納中方水手上艦操作。該章程為清寧試圖奪回艦隊主控權的嘗試,不過曾國藩等人對於李泰國是否會甘心罷手皆表悲觀態度。

艦隊的中級兵輪「金台號」(圖左)離開山東煙台。圖中是「一統號」。(網上圖片)

艦隊的中級兵輪「金台號」(圖左)離開山東煙台。圖中是「一統號」。(網上圖片)

不過,1863年9月12日阿斯本艦隊抵達中國上海,18日抵天津,事情又再起波折。9月底,李泰國及阿思本抵達北京,並要求總理衙門廢除輪船章程、恢復十三條契約,為此爭辯二十餘日;最終二人在10月18日向總理衙門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在四十八小時內接受其原來條件,否則「那就必需將這支部隊解散」。

鎮吳號 (網上圖片)

鎮吳號 (網上圖片)

清政府以「中國費數百萬之帑金,竟不得一毫之權柄」,「中國兵權不可假於外人」為由,拒絕其要求,並照會英國:艦隊取消。英國駐華公使及美國公使蒲安臣曾嘗試調停亦不果。

曾國藩說:「以中國之大,區區一百七十萬之船價,每年九十萬之用款,視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將此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亦足使李泰國失其所恃而折其驕氣。」

從「阿思本艦隊事件」的始末來看,清廷第一次現代化海軍建設只可用「交學費」告終。由於當時西方軍艦十分吃香不愁沒有市場。在阿思本艦隊解散後,在美國南北內戰中受北軍封鎖的南方邦聯即急於購入該批船艦。在蒲安臣介入協調,並讓各船返回倫敦拍賣;清政府付各軍官水手遣散費,在事件中金錢損約為38.2萬兩。事件結束後,李泰國遭清廷解除他在海關稅務總司的職務,並由赫德接任;因阿斯本艦隊而開啟了海關的赫德時代。至於阿思本本人則於1864年回英國擔任新銳戰艦HMS Royal Sovereign指揮官,怪不得他敢於不接受清廷指揮。

阿思本在離職後,即於1864年回英國擔任新銳戰艦HMS Royal Sovereign指揮官。(網上圖片)

阿思本在離職後,即於1864年回英國擔任新銳戰艦HMS Royal Sovereign指揮官。(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