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智慧假肢助力實現賽車夢 科技賦能協助殘障人士開啟「無礙」生活

HotTV

HotTV

HotTV

智慧假肢助力實現賽車夢 科技賦能協助殘障人士開啟「無礙」生活

2024年05月23日 14:20 最後更新:15:18

科技的出現對眾多殘障人士的生活產生了極大改變,令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開啟「無礙」生活。

輕踩剎車,拉起手煞車,左打方向盤,踩油門調整平衡,在輪胎摩擦產生的白色煙霧中完成完美漂移的賽車手,能想到這是一名肢體殘障者嗎?

更多相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鄭博文(CCTV圖片)

鄭博文(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邵海鵬(CCTV圖片)

邵海鵬(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CCTV圖片

17年發生事故導致右腿殘疾 初用傳統假肢幫助走路

在浙江省,截肢的殘疾人士鄭博文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了他作為賽車手的夢想。鄭博文回憶道,「2017年發生了一場事故,導致我右腿殘疾。」在右腿截肢後,他一開始使用傳統的假肢來幫助他正常行走。今年初他嘗試了智慧假肢,能夠進行更複雜的動作。

鄭博文(CCTV圖片)

鄭博文(CCTV圖片)

殘障人士鄭博文利用智慧假肢實現賽車夢

這種智慧假肢可以與手機連接,適應各種場景,這讓鄭博文更有自信,也為他的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他解釋道,「手機可以顯示關節和腿部的累積步數。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我走了將近40萬步。智慧假肢的出現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的心態,讓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CCTV圖片

CCTV圖片

邵海鵬2017年遭受高位截癱 利用外骨骼機器人重新站立

在遼寧省,科技也改變了邵海朋的生活。他在2017年從高處墜落後高位截癱。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他能夠重新站立,甚至參加了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的火炬傳遞。現在,邵海朋已經能夠使用拐杖獨立行走。

CCTV圖片

CCTV圖片

邵海朋:從未想過恢復得這麼好 未來爭取把拐杖扔掉

他分享道,「從未想過能恢復到現在這麼好,一開始只能站在機器上,它帶著你去走,到中間的時候,你去帶著機器走,到現在是機器配合你走。科技對於我們殘疾人來說幫助是很大的,未來打算爭取把拐杖扔掉。」

邵海鵬(CCTV圖片)

邵海鵬(CCTV圖片)

科技創新為殘障人士提供身體支持 亦給予自信

科技的創新不僅為殘障人士提供了身體上的支持和幫助,也給予了他們更多的自信和獨立性。這些努力為殘障人士帶來了希望,亦促進了包容性社會發展。

CCTV圖片

CCTV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國最大種植地!山東冠縣實現「一年2收變4收」靈芝不再昂貴

2024年06月10日 10:20 最後更新:11:29

冠縣如今是中國最大靈芝種植地之一,科學種植令靈芝由過去一年2收變4收,讓靈芝不再是「高嶺之花」!

冠縣是中國最大靈芝種植地之一

不少民眾可能都會煲靈芝湯以增強免疫力,但上等的靈芝貴且稀少。據內媒報導,山東聊城市冠縣是中國內地最大種植靈芝的地區之一,該地已經種植靈芝超過30年,在推廣並廣泛種植靈芝之下,靈芝已不再是「高嶺之花」。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冠縣氣候十分適合靈芝生長

冠縣位於山東西部平原區,靠近黃河故道,氣候四季分明,不僅雨熱同期,而且光度和氣候十分適合靈芝的生長,如今冠縣的靈芝科技示范園已經擁有超過1.3萬個高標準的靈芝大棚,佔地面積超過1萬畝。棚內的溫度可以一直如春,在一排排如一人高的立體網格架上,一個又一個金黃色的靈芝正從格子內「探出腦袋」茁壯成長。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靈芝由過去一年2收變4收

冠縣靈芝科技示範園推進工作組成員燕森渺透露,過去由於氣候受限,「靈芝只能春夏各種一茬」,現在的科學種植可以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都由電腦控製,實現全年不間斷生產,「一年可種3至4茬靈芝。」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冠縣靈芝相關產品遠銷海內外

冠縣的靈芝種植技術負責人南煥斌表示,已經推出了多款靈芝相關產品,如靈芝麵條、靈芝饅頭等。加上靈芝的功效中外聞名,這些產品現在已遠銷韓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煥斌介紹說,過去村民種植靈芝時,靠人工製作培養菌包,使用蒸籠蒸製,然後經過滅菌處理才能進行接種。培育1000至2000袋靈芝需要耗時2至3個月。然而,隨著科技農業的推廣,當地現在採用高壓滅菌櫃,大大提高了效率。南煥斌還指出,之後將積極擴展產業鏈,以擴大年輕客群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如從孢子粉中提取孢子油,製成膠囊供人們方便食用。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冠縣因靈芝致富

如今,冠縣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靈芝種植和經營集散地,實體和孢子粉產量達1.2萬噸,盆景80萬余盆,年產值約25.6億人民幣(約27.59億港元),讓這個起初小小的鄉村開出了「致富花」,大大帶動了當地經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