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歷史長河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2019年04月12日 10:00

對安祿山來說,說不定反叛還有活路,只是在河南陷入苦戰......

中國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主角之一安祿山因此出了名。他被形容為禍亂天下,大奸大惡。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就是因為安祿山叛唐,令到唐代轉衰而滅亡。

更多相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對安祿山來說,說不定反叛還有活路,只是在河南陷入苦戰......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事實上,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明明還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弼、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健在,朔方、隴右之兵強盛,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為何敢於造反?就要看看他本身的多項條件。安祿山當時身兼盧龍、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二十多萬,對於他管理的節度使轄區,區中的軍事、行政和財政都能夠控制著,要說他是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也應該沒錯的。一旦朝早的安祿山要一點野心,有這客觀條件造反,乃人之常情。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當時唐朝能夠控制的軍隊中,能夠抗衡安祿山的就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但朔方節度使並不完全被唐玄宗信任,反之,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還超過朔方。再了解一多一點安祿山和朝中大臣的關係,很大多數都密切,故安祿山能夠全面掌握朝廷的真實底細。起兵前夕,安祿山得知朝廷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力,真正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都在各個節度使手中,除了朔方軍和隴右軍近一點,其他的都「遠水救不了近火」。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不過李林甫死後,朝堂人才青黃不接,於是只懂斂財的楊國忠接班。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只能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而唐玄宗又企圖讓兩人互相牽制,安祿山的氣焰這才開始囂張起來。

從當時形勢上說,如果安祿山的冒險比較順利,也就是從河北一帶起兵,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就可以迅速控制華北和關中地區,同時切斷江淮財賦和朝廷間的交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是沒想到,叛軍在河南就陷入了苦戰,被朝廷調集的軍隊纏住......

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他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約15萬士兵。號稱20萬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師,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藉口,於范陽(今北京)起兵。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事實上,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明明還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弼、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健在,朔方、隴右之兵強盛,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為何敢於造反?就要看看他本身的多項條件。安祿山當時身兼盧龍、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二十多萬,對於他管理的節度使轄區,區中的軍事、行政和財政都能夠控制著,要說他是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也應該沒錯的。一旦朝早的安祿山要一點野心,有這客觀條件造反,乃人之常情。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當時唐朝能夠控制的軍隊中,能夠抗衡安祿山的就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但朔方節度使並不完全被唐玄宗信任,反之,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還超過朔方。再了解一多一點安祿山和朝中大臣的關係,很大多數都密切,故安祿山能夠全面掌握朝廷的真實底細。起兵前夕,安祿山得知朝廷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力,真正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都在各個節度使手中,除了朔方軍和隴右軍近一點,其他的都「遠水救不了近火」。

在安祿山未反唐之前,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為相期間,李林甫權術手腕高超,將安祿山玩弄於股掌之中,好幾次安祿山差點被李林甫搞死。不僅如此,安祿山身邊的親信也遭到李林甫滲透,更讓安祿山如履薄冰。再之背後還有個更加狡猾更加深不可測的唐玄宗,也可讓李林甫一生牽引著他的鼻子走。這段時間,安祿山立足未穩、顧慮極多,應該沒有膽胡思亂想。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不過李林甫死後,朝堂人才青黃不接,於是只懂斂財的楊國忠接班。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只能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而唐玄宗又企圖讓兩人互相牽制,安祿山的氣焰這才開始囂張起來。

再者唐玄宗年紀老邁,安祿山雖然一直討好、巴結唐玄宗、楊國忠、楊貴妃,還算成功,但一旦唐玄宗駕崩,安祿山就極可能成為繼位皇帝要拿來開刀,以樹立權威的最佳對象,所以他必須先下手為強。鋌而走險,贏了就做皇帝開基立業,輸了就是死。說不定,反叛了還能有活路。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從當時形勢上說,如果安祿山的冒險比較順利,也就是從河北一帶起兵,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就可以迅速控制華北和關中地區,同時切斷江淮財賦和朝廷間的交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是沒想到,叛軍在河南就陷入了苦戰,被朝廷調集的軍隊纏住......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