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理大進軍大灣區「一院多點」推動科研 冀成首批院校落戶科學園

社會事

理大進軍大灣區「一院多點」推動科研 冀成首批院校落戶科學園
社會事

社會事

理大進軍大灣區「一院多點」推動科研 冀成首批院校落戶科學園

2018年10月02日 07:22 最後更新:08:40

中央與港府近日積極推動中港兩地科研合作,冀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直着重將科研知識轉化成技術及產品的理工大學,亦積極把握機遇。理大校長唐偉章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透露,早前與深圳大學合作建設的「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將以「一院多點」方式在不同地區運作,當中會爭取正式落戶河套區,冀成首批進駐創科園的機構。兩校現時正與其他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大專院校洽商,吸引更多人參與科技知識轉移的工作。

唐偉章指出,現時正為創新學院爭取將來正式落戶河套區。

唐偉章指出,現時正為創新學院爭取將來正式落戶河套區。

大灣區規劃工作正如火如荼,理工大學今年早已乘勢推出多個灣區合作項目,繼2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和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平台後,7月分別公布與深大設立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又成立免疫治療合作研究中心及粵港澳超算聯盟。

正籌備新合作項目

「我們辦學的宗旨是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為一些產品或技術,在大灣區的新發展框架內,似乎這個方向,亦是國家領導人所支持,我們認為現時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繼續提高這方面的水平。」理大校長唐偉章說,理大在大灣區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包括與不同省市的院校合作,又於深圳南山區設有理大產學研基地,現時學校正籌備新的合作項目,包括7月中與深大簽訂合作備忘錄的「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

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希望推動中港兩地的創新創業發展,幫助科研人士進一步將他們的研發成果產品化,現時正研究以「一院多點」的方式,將不同項目安排在不同地區落實。唐偉章指出,現時正為創新學院選址,總體方向是爭取將來正式落戶河套區,成為入駐深港落馬洲河套創新及科技園的首批機構。

參考美國科學基金課程

創新學院初期會以虛擬的方式開展工作,包括共同推展創業培訓、科創孵化培育、科技成果產業化等計畫。「課程主要提供予一些團體,並針對不同科研領域進行數星期的培訓,目的是讓他們在自己的專業內,加快將科研成果經過一個課程,變成一件產品。」他說,首先開展的科技創業人才培育及加速計畫,有參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及新加坡的相關培訓,項目包括為期4至10周的科技創業培訓班,結合大灣區內政府及產業資源,支援團隊快速成長,並尋找合適的市場。

實行「1加1大過2」

「單是我們理工大學,過去6年都協助同學創立了超過200個初創企業,如果我們與其他大學一起攜手,培育人的力量就大得多,當然希望有乘數效應!」他認為,當更多人參與,就可利用兩校資源支持更多初創人士,實行「1加1大過2」。

唐偉章表示,創新學院正積極與不同地區的大專學院洽商,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會從一個開放的態度去覆行,希望一步步,將來再有美洲、歐洲等大學參與。」創新學院正研究與世界大型灣區,如東京灣、矽谷及紐約的知名院校和企業合作交流,希望互相學習推動創新創業的模式及方法,而學院可協助他們將科技成果及企業進入大灣區,以至內地市場。

往下看更多文章

理大團隊勇奪國際發明展大獎 科研落地防眼疾風險 助減社會醫療負擔

2024年04月30日 10:37 最後更新:05月04日 22:41

理工大學其中一項研發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在國際發明展奪得特別大獎。負責研發的紀家樹教授期望,儀器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提升香港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香港理工大學於日前舉辦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多項殊榮,當中,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兼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更榮獲特別大獎和金獎。紀家樹教授接受專訪時坦言,多得創新科技署的計劃資助,研發項目才能得以發展至今。儀器試點計劃將在香港各大的眼科視光中心陸續「落地」推出,希望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發展之餘,提升香港整體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儀器短時間了解學童視力 尋找改善良方

紀家樹指出,新冠疫情改變生活及上課模式,導致香港學童散光個案激增1.5倍,如果散光沒有得到適當的診斷和矯正,會令眼睛視變得力模糊,增加頭痛的機會,嚴重情況下更可能會引致弱視,大大影響生活質素。紀家樹獲獎的研發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能夠發現早期有問題的角膜,配合其他改善視力的工具,就能及早保護學童的視力。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一般市面上使用的角膜地形圖儀體積較大,成本較高,相對普及度較低,而且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高,但他們團隊研發的「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減少了超過90%,配合自家研發的軟件下,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他補充:「只需要幾十秒,便可上傳圖片至雲端進行分析,從而清楚了解學童的角膜形態,推算其視力程度。」另外,他強調「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攜帶方便,可以令角膜檢查引進校園,對學童進行篩查,及早發現眼睛問題,做到病向淺中醫。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讓學童受惠 望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紀家樹進一步指出,由「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得出來的準確數據,有助於訂製「角膜矯形鏡」的矯視產品:「角膜矯形鏡是一種特殊的硬性隱形眼鏡,其原理類似牙齒矯正。由於兒童的眼球發育一般會到18至21歲才穩定,學童只需在眼睛發育期間於晚間睡覺時持續佩戴高清角膜矯形鏡,除了可以在日間完全不用佩戴眼鏡而達到清晰視力外,還能有效減緩學童近視加深速度,從而長遠減低日後可能出現的眼疾問題,如白內障、黃斑病變、青光眼、視網膜病變和視網膜脫落等。」他表示,角膜矯形鏡越趨普及,能夠減低市民患上嚴重眼疾的風險,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為香港經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設備操作簡單、體積細小,便於攜帶到不同地方,如偏遠地區進行視力篩查。此外,設備價錢相宜,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價格更是低出一半,這能增加眼科護理人員加入角膜檢查作為恆常檢查的意欲,提高整體醫療水平。該設備由理大學者領導的初創企業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推出,長遠希望令角膜檢查普及化,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效率,及時根據眼睛問題作出多項應對方案。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感謝創新科技署協助 並放眼中國改善內地學童視力

團隊早期在創新科技署「創科生活基金」資助計劃下研發這項新設備。紀家樹表示獲得創新科技署的幫助,是項目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團隊從2018年開始研發產品模板時,遇上新冠疫情,國內的整個生產線停工,幸得到創新科技署的支持,項目才能發展至今。」在未來日子,他表示,團隊除了在香港為智慧醫療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亦會放眼中國,冀望能在主要眼科診所推出產品:「終極目標是每所學校具備一台,成為學童度高、量體重以外的另一指標。」同時希望眼睛檢查也可普及至內地偏遠地區,為國家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