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趣話豬年】越王勾踐滅吳稱霸 豬隻居功不少

歷史長河

【趣話豬年】越王勾踐滅吳稱霸 豬隻居功不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趣話豬年】越王勾踐滅吳稱霸 豬隻居功不少

2019年02月05日 13:00 最後更新:13:32

豬隻古今傳統上,不僅是我們的主要肉食來源,也用於日常祭祀,在古代,豬的「社會地位」也許較高。事實上在漢代,不少人直接取名為「彘」 (甲骨文「彘」從「豕」)。漢武帝雄才大略,原名為劉彘,漢武帝時期,還有一位叫荀彘的左將軍。

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豬甚至扮演過重要角色。春秋時代末期,中原諸侯對峙拉鋸,這時中原版圖的角落,吳國及越國亦激烈爭霸,越王勾踐一度屈膝於吳王夫差前,最終勾踐成功滅吳,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他的成功除了「臥薪嘗膽」刻苦自勵,發奮圖強,還要感謝一批竭盡所能的「功臣」—豬。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左),他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一邊演苦情戲,一邊裝瘋賣傻 (網上圖片)

豬隻古今傳統上,不僅是我們的主要肉食來源,也用於日常祭祀,在古代,豬的「社會地位」也許較高。事實上在漢代,不少人直接取名為「彘」 (甲骨文「彘」從「豕」)。漢武帝雄才大略,原名為劉彘,漢武帝時期,還有一位叫荀彘的左將軍。

越王勾踐劍 (網上圖片)

春秋後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勾踐一邊演苦情戲,一邊裝瘋賣傻,好不容易才逮着機會逃回越國。越國遭受吳國重創之下,回國後,勾踐知恥後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復仇,發憤圖強,趁與吳國和好期間,在國內實施不少措施,為滅吳做準備,其中最大規模就是發展養豬業。當時越國養豬規模超大,有專門飼養人員養豬(豕)和雞,文獻中所寫的「雞山」及「豕山」,都是大型養殖場地。

《越絕書》卷八局部 (網上圖片)

勾踐拚命養豬增強國力,兩國兵戎消耗,人口銳減,勾踐利用豬隻鼓勵百姓生育:生男孩就獎兩壺酒及一隻狗;生女就獎勵兩壺酒及一隻小豬。有二子者,國家養活一個;有三子者,國家養活兩個,七年之中,國家不徵任何稅收。這種獎勵在當時一窮二白的越國,可謂重獎。此外,勾踐還下令大力發展畜牧業,建養殖場,培訓飼養員。就這樣,沒過幾年越國就富裕起來了,勾踐也成了勵志哥。「三千越甲可吞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三千越國士兵騎在豬背上吞了吳。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當時豬肉是奢侈品,普遍老百姓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偶爾享受。勾踐大力養豬作獎勵,看出他復國決心。記述春秋吳越兩國的稗官野史的《越絕書》卷八載:「雞山、豕山者,句(勾)踐以畜雞豕。」另外後半:「將伐吳,以食死士也。」,指出養豬所得的豬肉亦能改善兵將伙食,提高戰鬥力,為討伐吳國做準備。在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單單肥美豬肉,絕對可以激勵一班士兵。

勾踐經過十年休養生息,終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左),他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一邊演苦情戲,一邊裝瘋賣傻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左),他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一邊演苦情戲,一邊裝瘋賣傻 (網上圖片)

春秋後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勾踐一邊演苦情戲,一邊裝瘋賣傻,好不容易才逮着機會逃回越國。越國遭受吳國重創之下,回國後,勾踐知恥後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復仇,發憤圖強,趁與吳國和好期間,在國內實施不少措施,為滅吳做準備,其中最大規模就是發展養豬業。當時越國養豬規模超大,有專門飼養人員養豬(豕)和雞,文獻中所寫的「雞山」及「豕山」,都是大型養殖場地。

越王勾踐劍 (網上圖片)

越王勾踐劍 (網上圖片)

勾踐拚命養豬增強國力,兩國兵戎消耗,人口銳減,勾踐利用豬隻鼓勵百姓生育:生男孩就獎兩壺酒及一隻狗;生女就獎勵兩壺酒及一隻小豬。有二子者,國家養活一個;有三子者,國家養活兩個,七年之中,國家不徵任何稅收。這種獎勵在當時一窮二白的越國,可謂重獎。此外,勾踐還下令大力發展畜牧業,建養殖場,培訓飼養員。就這樣,沒過幾年越國就富裕起來了,勾踐也成了勵志哥。「三千越甲可吞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三千越國士兵騎在豬背上吞了吳。

《越絕書》卷八局部 (網上圖片)

《越絕書》卷八局部 (網上圖片)

當時豬肉是奢侈品,普遍老百姓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偶爾享受。勾踐大力養豬作獎勵,看出他復國決心。記述春秋吳越兩國的稗官野史的《越絕書》卷八載:「雞山、豕山者,句(勾)踐以畜雞豕。」另外後半:「將伐吳,以食死士也。」,指出養豬所得的豬肉亦能改善兵將伙食,提高戰鬥力,為討伐吳國做準備。在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單單肥美豬肉,絕對可以激勵一班士兵。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勾踐經過十年休養生息,終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