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皓鑭傳》的 「火鼠皮」謎團宋元揭盅-石棉

HotTV

HotTV

HotTV

《皓鑭傳》的 「火鼠皮」謎團宋元揭盅-石棉

2019年02月13日 09:30 最後更新:03月06日 11:17

《皓鑭傳》正在大氣電播熱播中,最近講到主角皓鑭被同父異母的李岫玉,設計賄賂太卜(掌陰陽卜筮之官),讓他去陷害李皓鑭。令李皓鑭被趙王認為她是妖孽,禍國殃民,在太卜的推波助瀾下,讓趙王以火燒李皓鑭來祭天。但結果李皓鑭卻完好無損的從火堆中走出來,身上穿的袍子也變成雪白色。結果,李皓鑭反將太卜一軍,聲稱被火祭時見到天神,要太卜祭天來作神使......

皓鑭祭天前身穿呂不韋給予的袍子 (《皓鑭傳》截圖)

皓鑭祭天前身穿呂不韋給予的袍子 (《皓鑭傳》截圖)

更多相片
皓鑭祭天前身穿呂不韋給予的袍子 (《皓鑭傳》截圖)

《皓鑭傳》正在大氣電播熱播中,最近講到主角皓鑭被同父異母的李岫玉,設計賄賂太卜(掌陰陽卜筮之官),讓他去陷害李皓鑭。令李皓鑭被趙王認為她是妖孽,禍國殃民,在太卜的推波助瀾下,讓趙王以火燒李皓鑭來祭天。但結果李皓鑭卻完好無損的從火堆中走出來,身上穿的袍子也變成雪白色。結果,李皓鑭反將太卜一軍,聲稱被火祭時見到天神,要太卜祭天來作神使......

皓鑭浴火重生 (《皓鑭傳》截圖)

過程的確有點匪夷所思,為何皓鑭能浴火重生?後來劇情也有解釋,指出呂不韋所送的袍子,是由「火鼠」皮製成,火鼠皮遇火就會變成雪白色,這種動物的皮製成的布叫「火浣布」,能闢火,才讓皓鑭在烈火中安然無恙。

《皓鑭傳》截圖。

這裡所說的「火鼠」,是中國古代神獸之一,又名「火光獸」,傳說住在南海盡頭火山裡的一種奇鼠,可以在火中生存。由於它的毛皮火燒不毀,就讓很多人千方百計尋找「火鼠皮」。這個背景也加強了劇集中的呂不韋究竟有多神通廣大,能夠找來火鼠皮讓皓蘭脫險。

《列子》局部 (網上圖片)

「火鼠皮」這類被視為傳說中的聖物、寶物,在晉人張華所著的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神異經·南荒經》中有載:「不晝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長二尺余,細如絲......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績紡織以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燒之則凈也。」 意思是這種火鼠怕水,其毛髮做成的布,如果有污漬的話可以放到火中燃燒就變得乾淨。這類說法,不少文獻包括《太平御覽》等也有記載。春秋時期的《列子》也有載:「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這也是之所以為何古人將這物料稱為「火浣」。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図会》中的火鼠圖 (網上圖片)

「火浣布」在正史中多有出現,然而關於它是如何製成卻莫衷一是。它大多被視為傳說之物,因為它具不燃性,火中能去污垢,物料來源也被指為「火鼠」,凡此種種的神奇,就連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也一度懷疑火浣布的存在。他在《典論》中寫:火的性質嚴酷猛烈,不可能從中孕育生命,世間不存在火鼠,則火浣布純屬虛構。但恰巧,有西域使者送上了實實在在的火浣布......

馬可波羅畫像 (網上圖片)

「火浣布」真的存在,但因這樣說成「火鼠皮是存在的」必然是武斷。這個謎團,後世也慢慢揭開。北宋蔡京季子蔡絛著有《鐵圍山叢談》載:「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則潔白,非鼠毛也。 」即是到了宋代,不少人已知道「火浣布」這種防火布料,不是來自傳說中的「火鼠」。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火浣布 (網上圖片)

馬可波羅說,在中國「欣斤塔刺思州」(Chingintalas,具體地點已不可考)的一座山中,有一種礦脈可以用來煉製「火鼠」-這種火鼠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動物,而是開採到地下的一種東西......

當時,馬可波羅一名突厥的旅伴兼大汗臣子蘇兒非哈爾,學識淵博,恪盡職守,並開採了「火鼠」以敬呈大汗。據指他在挖掘一座山時,盛產一種礦脈,可以提煉「火鼠」;將其碾碎,其中有如毛線一樣的細絲;然後暴曬它,使之乾燥,然後將其放到鐵臼中洗去泥沙,只留下類似羊毛的細絲,並用它織成布。這種布顏色不太白。把布放到火中燒煉,取出之後顏色潔白如雪,每次布匹髒了,將其放到火中就可以潔白如初。結果,大汗製作了一塊華美珍貴的火浣布,贈給羅馬教皇。

過程的確有點匪夷所思,為何皓鑭能浴火重生?後來劇情也有解釋,指出呂不韋所送的袍子,是由「火鼠」皮製成,火鼠皮遇火就會變成雪白色,這種動物的皮製成的布叫「火浣布」,能闢火,才讓皓鑭在烈火中安然無恙。

皓鑭浴火重生 (《皓鑭傳》截圖)

皓鑭浴火重生 (《皓鑭傳》截圖)

這裡所說的「火鼠」,是中國古代神獸之一,又名「火光獸」,傳說住在南海盡頭火山裡的一種奇鼠,可以在火中生存。由於它的毛皮火燒不毀,就讓很多人千方百計尋找「火鼠皮」。這個背景也加強了劇集中的呂不韋究竟有多神通廣大,能夠找來火鼠皮讓皓蘭脫險。

《皓鑭傳》截圖。

《皓鑭傳》截圖。

「火鼠皮」這類被視為傳說中的聖物、寶物,在晉人張華所著的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神異經·南荒經》中有載:「不晝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長二尺余,細如絲......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績紡織以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燒之則凈也。」 意思是這種火鼠怕水,其毛髮做成的布,如果有污漬的話可以放到火中燃燒就變得乾淨。這類說法,不少文獻包括《太平御覽》等也有記載。春秋時期的《列子》也有載:「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這也是之所以為何古人將這物料稱為「火浣」。

《列子》局部 (網上圖片)

《列子》局部 (網上圖片)

「火浣布」在正史中多有出現,然而關於它是如何製成卻莫衷一是。它大多被視為傳說之物,因為它具不燃性,火中能去污垢,物料來源也被指為「火鼠」,凡此種種的神奇,就連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也一度懷疑火浣布的存在。他在《典論》中寫:火的性質嚴酷猛烈,不可能從中孕育生命,世間不存在火鼠,則火浣布純屬虛構。但恰巧,有西域使者送上了實實在在的火浣布......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図会》中的火鼠圖 (網上圖片)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図会》中的火鼠圖 (網上圖片)

「火浣布」真的存在,但因這樣說成「火鼠皮是存在的」必然是武斷。這個謎團,後世也慢慢揭開。北宋蔡京季子蔡絛著有《鐵圍山叢談》載:「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則潔白,非鼠毛也。 」即是到了宋代,不少人已知道「火浣布」這種防火布料,不是來自傳說中的「火鼠」。

到了元朝時期,這種防火物料的來源也有具體記錄,據旅行家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的記錄,除了說明「火鼠」這種物料並非動物,也記載它是一種礦物。令後世認為,「火浣布」這很大可能就是纖維結晶狀的天然礦物質、耐熱物料石棉。

馬可波羅畫像 (網上圖片)

馬可波羅畫像 (網上圖片)

馬可波羅說,在中國「欣斤塔刺思州」(Chingintalas,具體地點已不可考)的一座山中,有一種礦脈可以用來煉製「火鼠」-這種火鼠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動物,而是開採到地下的一種東西......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火浣布 (網上圖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火浣布 (網上圖片)

當時,馬可波羅一名突厥的旅伴兼大汗臣子蘇兒非哈爾,學識淵博,恪盡職守,並開採了「火鼠」以敬呈大汗。據指他在挖掘一座山時,盛產一種礦脈,可以提煉「火鼠」;將其碾碎,其中有如毛線一樣的細絲;然後暴曬它,使之乾燥,然後將其放到鐵臼中洗去泥沙,只留下類似羊毛的細絲,並用它織成布。這種布顏色不太白。把布放到火中燒煉,取出之後顏色潔白如雪,每次布匹髒了,將其放到火中就可以潔白如初。結果,大汗製作了一塊華美珍貴的火浣布,贈給羅馬教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