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起床後睡覺前沖涼致濕氣重 中醫:體質才是關鍵

生活事

起床後睡覺前沖涼致濕氣重 中醫:體質才是關鍵
生活事

生活事

起床後睡覺前沖涼致濕氣重 中醫:體質才是關鍵

2019年03月21日 08:00

養成規律運動,也可幫助排出濕氣

沖涼可放鬆心情,紓緩壓力,但曾有人指在早上起床後、睡前沖涼,都會導致體內濕氣重,非常傷身,究竟是否真有其事?體內濕氣太重又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讓中醫師為大家一一揭曉。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在中醫角度,脾臟功能為「運化」,負責消化人體所攝入的食物和水分,在脾臟功能正常情況下,能將食物轉化,並促進水分的代謝,使氣血充足。當脾臟功能因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疑慮過度而出現問題時,則運化失常,水分無法代謝,於是在體內滯留成為「濕邪」。

中醫指,脾臟「喜燥惡濕」,體內充滿「濕邪」,脾臟就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使得體內濕氣越積越多, 而導致「脾虛」,而脾虛又會再導致「濕邪盛」,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指,要避免洗澡後加重體內濕氣,應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網上圖片

中醫指,要避免洗澡後加重體內濕氣,應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網上圖片

「濕氣重」對人體有害,有中醫師表示,濕氣多由體內產生,因此濕氣的積存,不一定跟沖涼本身有直接關係,個人體質才是主因。當一個人脾胃虛弱時,就容易在體內產生「濕邪」,此外,氣血虛弱、氣滯血瘀、腎氣弱時,也會讓體內的濕氣無法排除。由於這類人本身運化功能失常、水分代謝不佳,若在沖涼後沒有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而且沖涼後吹風,或是進入房間後開冷氣,此時就會受到「風邪」、「寒邪」入侵身體,因而加重體內的「濕邪」。因此,要避免沖涼後加重體內濕氣,應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且室內溫度應在27度左右。

沖涼後直盡快吹乾頭髮。資料圖片

沖涼後直盡快吹乾頭髮。資料圖片

至於體內濕氣太重,又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由於濕氣會阻塞經絡循環,使血流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頭昏腦脹、四肢沉重、水腫、腸胃不適、肥胖、關節疼痛等。此外,也會形成血瘀,內分泌跟着失調,對女性而言更是一大不利,各種婦科問題如經痛、閉經、白帶黴菌感染、不孕等症狀都容易出現。

濕氣太重,各種婦科問題如經痛、閉經、白帶黴菌感染、不孕等症狀都容易出現。網上圖片

濕氣太重,各種婦科問題如經痛、閉經、白帶黴菌感染、不孕等症狀都容易出現。網上圖片

要預防體內濕氣重,首先要注意體質,從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冰涼、生冷等寒性食物,由於容易使腸胃吸收功能受阻,在體內產生濕氣淤積,因此要避免食用。此外,可多進食溫經祛濕食材輔助,例如:生薑、紅豆、黑豆、艾葉、蔥來改善體質;亦可養成規律運動,活絡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也可幫助排出濕氣。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