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顧維鈞拒簽巴黎和會和約 日本企圖竊取山東權益受挫

史空穿梭

顧維鈞拒簽巴黎和會和約 日本企圖竊取山東權益受挫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顧維鈞拒簽巴黎和會和約 日本企圖竊取山東權益受挫

2019年05月06日 10:00

顧維鈞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他在巴黎和會上的表現,拒絕簽訂和約,間接保住了中國的權益,在中國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顧維鈞1888年生於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學。1915年,顧維鈞出任中國駐美國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其在中國的權益理應歸還中國,不過,當時日本希望可以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

更多相片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顧維鈞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他在巴黎和會上的表現,拒絕簽訂和約,間接保住了中國的權益,在中國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顧維鈞 (網上圖片)

顧維鈞1888年生於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學。1915年,顧維鈞出任中國駐美國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其在中國的權益理應歸還中國,不過,當時日本希望可以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1919年1月,為商討戰後局勢,巴黎和會召開,顧維鈞成為中國政府代表之一出席會議。中國朝野許多人都期望通過巴黎和會,可以廢除幾十年來列強對於中國施加的不平等條約。顧維鈞在和會上的發言,說理充分,說服力強,令當時的輿論都傾向一時倒向中國,甚至得到美國代表團的支持。隨後中國代表團又向和會提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山東問題的解決似乎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

《東方雜誌》刊登「中國參與歐洲和會全權委員」 (網上圖片)

不過,早在中國參戰前,英法已經與日本達成私下協議,支持日本對山東的要求。4月29日,美、英、法三國代表約見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把最高會議決定的方案通知中國,並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均讓與日本。

顧維鈞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使日本通過和約竊取德國在山東權益的企圖受挫。1922年12月10日,山東問題在美國調停下終告解決,日本願意有條件從山東撤軍,中國正式收回青島。

顧維鈞 (網上圖片)

顧維鈞 (網上圖片)

1919年1月,為商討戰後局勢,巴黎和會召開,顧維鈞成為中國政府代表之一出席會議。中國朝野許多人都期望通過巴黎和會,可以廢除幾十年來列強對於中國施加的不平等條約。顧維鈞在和會上的發言,說理充分,說服力強,令當時的輿論都傾向一時倒向中國,甚至得到美國代表團的支持。隨後中國代表團又向和會提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山東問題的解決似乎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巴黎和會 (網上圖片)

不過,早在中國參戰前,英法已經與日本達成私下協議,支持日本對山東的要求。4月29日,美、英、法三國代表約見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把最高會議決定的方案通知中國,並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均讓與日本。

中國在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上交涉失敗的消息從巴黎傳到北京後,全國震怒,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不過,中國代表最終在巴黎和會上拒簽,順應民意,得到了國內民眾和輿論的支持和歡迎。

《東方雜誌》刊登「中國參與歐洲和會全權委員」 (網上圖片)

《東方雜誌》刊登「中國參與歐洲和會全權委員」 (網上圖片)

顧維鈞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使日本通過和約竊取德國在山東權益的企圖受挫。1922年12月10日,山東問題在美國調停下終告解決,日本願意有條件從山東撤軍,中國正式收回青島。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