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代大型嘉年華文娛薈萃 象徵繁榮也醉生夢死

歷史長河

宋代大型嘉年華文娛薈萃 象徵繁榮也醉生夢死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宋代大型嘉年華文娛薈萃 象徵繁榮也醉生夢死

2019年05月20日 10:00

「宋代是近代社會之始」一點也不為過。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中國在唐代以前可稱為古代社會,自宋代起至現在可說是近代社會。」作為中國近代社會之始,宋朝近代化或現代化,不少史學家都有共識。宋代商業信貸、冶金煤礦、製造工業以及對外貿易相當發達,商業化和城市化也達到較高水平,擁有財產權的中產階級和市民階層漸成氣候。

更多相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宋代是近代社會之始」一點也不為過。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的小型「勾欄」 (網上圖片)

宋代物質豐富,文化生活繁華,還會追求詩意品味享受。我們從畫作《清明上河圖》以及眾多宋人筆記中,更能具體了解當時宋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宋人,生活有多精彩。今次講及的是「勾欄瓦舍」,是宋朝繁榮的象徵。

《清明上河圖》的說書人,據了解,南宋時凡在瓦舍中的說書人,收入通常穩定 (網上圖片)

據了解,「瓦舍」遊人可以自由進出,進去又不一定要到「勾欄」看表演,也可只是找吃找喝的,因為,位於名都大邑的「瓦舍」,會薈萃大鋪小店、舞榭歌台、酒壚茶莊皆。就算一些算卦人、藥販、剃頭匠等諸業行家,都會去瓦舍做生意,熱鬧得很。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據描繪宋徽宗年間汴梁情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近十座瓦舍,著名的有新門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門瓦子等,但實際上應該不止此數。到了南宋遷都杭州,大批藝人也南下臨安,瓦舍有增無減。宋末元初人周密的《武林舊事》,憶述南宋都城臨安風貌,記錄了有「瓦舍」二十三座,甚至小縣城市鎮也有「勾欄」。《夢粱錄》及《西湖老人繁盛錄》上記載,臨安最大的娛樂中心為北瓦,內有勾欄十三座,日夜表演多種節目,每日市民遊樂休閒數千。

《清明上河圖》的街頭大型表演 (網上圖片)

據指,為了招徠觀眾,有勾欄會張掛「招子」,寫明演員與獻演節目。瓦子大舞台亦捧紅不少戲子,僅說「傀儡戲」,開封城名角就有張金錢、李外寧等人。南宋杭州名角之數遠於北宋開封。由於好的藝人是勾欄的搖錢樹,所以勾欄會為藝人大做文章。

「瓦舍勾欄」為宋代特有的城市文化建設。到了元代時,瓦舍勾欄猶存,但入明後就銷聲匿跡了。據了解,一方面因為改朝換代兵荒馬亂,大部分瓦舍勾欄毀於戰亂,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嚴厲限制市民娛樂,導致城市娛樂業迅速衰落。要等到明代中晚明時才恢復繁華,但瓦舍勾欄卻再有復活。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宋代物質豐富,文化生活繁華,還會追求詩意品味享受。我們從畫作《清明上河圖》以及眾多宋人筆記中,更能具體了解當時宋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宋人,生活有多精彩。今次講及的是「勾欄瓦舍」,是宋朝繁榮的象徵。

據載,宋代的「瓦舍」,是宋代城市的娛樂中心,又稱「瓦子」、「瓦市」、「瓦肆」。至於「勾欄」為「瓦舍」當中的文娛設施,亦稱「構肆」、「遊棚」,當觀眾入場後,可按自己的喜好,觀看不同類型的文體表演。宋人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九》載:「瓦捨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換句話說,即是與現今所說的大型嘉年華差不多,但敢說「瓦舍」還比現代嘉年華更熱鬧更大規模。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的小型「勾欄」 (網上圖片)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的小型「勾欄」 (網上圖片)

據了解,「瓦舍」遊人可以自由進出,進去又不一定要到「勾欄」看表演,也可只是找吃找喝的,因為,位於名都大邑的「瓦舍」,會薈萃大鋪小店、舞榭歌台、酒壚茶莊皆。就算一些算卦人、藥販、剃頭匠等諸業行家,都會去瓦舍做生意,熱鬧得很。

然而,每個「瓦舍」,都設有數量不等的「看棚」,是專供表演的舞台,稱為「勾欄」,內設戲台、後台、觀眾席等。勾欄表演內容很多,有說書、小唱、雜劇、皮影、散樂、舞蹈、角牴(即相撲)、雜技等。瓦舍的演出全天候的,無論刮風下雨,瓦舍勾欄天天有演出。以北宋作背景的著名章回小說《水滸傳》,也講到梁山好漢最喜歡到勾欄瓦舍遊玩。第110回,燕青帶李逵潛入東京城觀賞元宵花燈:「......來到瓦子前,聽得勾欄內鑼響,李逵定要入去......」

《清明上河圖》的說書人,據了解,南宋時凡在瓦舍中的說書人,收入通常穩定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的說書人,據了解,南宋時凡在瓦舍中的說書人,收入通常穩定 (網上圖片)

據描繪宋徽宗年間汴梁情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近十座瓦舍,著名的有新門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門瓦子等,但實際上應該不止此數。到了南宋遷都杭州,大批藝人也南下臨安,瓦舍有增無減。宋末元初人周密的《武林舊事》,憶述南宋都城臨安風貌,記錄了有「瓦舍」二十三座,甚至小縣城市鎮也有「勾欄」。《夢粱錄》及《西湖老人繁盛錄》上記載,臨安最大的娛樂中心為北瓦,內有勾欄十三座,日夜表演多種節目,每日市民遊樂休閒數千。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據指,為了招徠觀眾,有勾欄會張掛「招子」,寫明演員與獻演節目。瓦子大舞台亦捧紅不少戲子,僅說「傀儡戲」,開封城名角就有張金錢、李外寧等人。南宋杭州名角之數遠於北宋開封。由於好的藝人是勾欄的搖錢樹,所以勾欄會為藝人大做文章。

勾欄瓦舍規模如此大以及興盛,不大可能完全由民間自發,所以實為官府管理,《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載:「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張延叟、孟子書主張。」學者考證指,孟子書為北宋末的樂官,「主張」乃主管之意。即是說,地方朝廷任命專門的樂官來管理東京的「瓦肆伎藝」。然而,在瓦舍勾欄以外也能看娛樂表演。宋朝名為「路岐人」的民間藝人,主要於鬧市路邊表演。

《清明上河圖》的街頭大型表演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的街頭大型表演 (網上圖片)

「瓦舍勾欄」為宋代特有的城市文化建設。到了元代時,瓦舍勾欄猶存,但入明後就銷聲匿跡了。據了解,一方面因為改朝換代兵荒馬亂,大部分瓦舍勾欄毀於戰亂,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嚴厲限制市民娛樂,導致城市娛樂業迅速衰落。要等到明代中晚明時才恢復繁華,但瓦舍勾欄卻再有復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