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歷史長河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2019年06月11日 10:00

此戰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之關鍵。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陷洛陽、長安。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唐玄宗則逃往蜀地,建立了137年大唐王朝,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為挽救江山社稷,唐朝發動一場非常關鍵的戰役。

更多相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此戰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之關鍵。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唐肅宗心裡很清楚,要想重新樹立權威、重獲民心,必須迅速奪回都城長安。於是,唐肅宗調兵遣將,在長安附近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開通往長安城之門。公元757年8月,唐肅宗在鳳翔舉行誓師大會,「遣攻長安」。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於西京留守的大將叫張通儒,手下有兩名重要將領安守忠及李歸仁,擁有兵力10萬左右,其中有不少騎兵,氣焰囂張。早在5月,郭子儀曾與叛軍在長安附近的清渠交戰,因遭叛軍騎兵衝擊而大潰,可見叛軍戰力。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結果叛軍一舉進撃,唐軍處於不利情況大亂,叛軍有機可乘,唐軍輜重還被奪取。交戰之初,唐軍陷入不利狀態,幸虧前軍主將李嗣業赤裸上身,手持長刀,連殺叛軍數十人,才穩住己方的戰陣。據《舊唐書》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李嗣業率領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

安史叛軍的騎兵雖然精銳,但打不過回紇騎兵,最終被全部消滅。叛軍聞訊軍心大亂,此時,李嗣業的前軍與回紇騎兵繞道叛軍陣後,與郭子儀前後夾擊,叛軍徹底崩潰。這場香積寺之戰,前後持續四個時辰,即八個小時,戰場上血流成河,《資治通鑑》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唐肅宗心裡很清楚,要想重新樹立權威、重獲民心,必須迅速奪回都城長安。於是,唐肅宗調兵遣將,在長安附近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開通往長安城之門。公元757年8月,唐肅宗在鳳翔舉行誓師大會,「遣攻長安」。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唐肅宗為了贏得戰爭不惜下血本,投入15萬大軍,而且都是「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精銳部隊。同時,唐肅宗還聽取郭子儀建議向回紇借兵,回紇派其子葉護率領四千精騎。唐朝名義上的主帥是廣平王李俶,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為郭子儀。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於西京留守的大將叫張通儒,手下有兩名重要將領安守忠及李歸仁,擁有兵力10萬左右,其中有不少騎兵,氣焰囂張。早在5月,郭子儀曾與叛軍在長安附近的清渠交戰,因遭叛軍騎兵衝擊而大潰,可見叛軍戰力。

經過一番準備,唐朝15萬大軍於9月27日抵達長安城西郊,在香積寺以北、灃水以東地區擺開陣勢,「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得知,在唐軍的北面布陣。最初叛將李歸仁挑戰,「官軍逐之,逼於其陳」。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結果叛軍一舉進撃,唐軍處於不利情況大亂,叛軍有機可乘,唐軍輜重還被奪取。交戰之初,唐軍陷入不利狀態,幸虧前軍主將李嗣業赤裸上身,手持長刀,連殺叛軍數十人,才穩住己方的戰陣。據《舊唐書》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李嗣業率領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

叛軍陷入不利,但他們並沒有撤退,因為,叛軍將自己的精銳騎兵埋伏在軍陣東邊,準備衝擊唐軍。但唐軍早已發現叛軍騎兵,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騎兵前去交戰。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的騎兵雖然精銳,但打不過回紇騎兵,最終被全部消滅。叛軍聞訊軍心大亂,此時,李嗣業的前軍與回紇騎兵繞道叛軍陣後,與郭子儀前後夾擊,叛軍徹底崩潰。這場香積寺之戰,前後持續四個時辰,即八個小時,戰場上血流成河,《資治通鑑》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戰後,叛軍殘部狼狽而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香積寺之戰堪稱血腥,但意義重大,是為整個「安史之亂」轉折點,甚至為唐朝續命150年。據指,捷報傳到鳳翔,面對入賀的百官,唐肅宗喜極而泣,淚流滿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