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歷史長河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2019年07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07月11日 13:25

跨海作戰大大增加入侵成本,試過兩次後,計劃「壽終正寢」。

蒙古帝國崛起,是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奇蹟。鼎盛時期,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佔領亞洲絕大部分以及歐洲東部。西邊最遠打到匈牙利,北邊打到西伯利亞,東邊到了中國東海岸,南邊到了中國的南海。需知道當時,無論是東方的中華文明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都已發展上千年,並且都自信無論歷史悠久或是文明先進程度都無人能及。

更多相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跨海作戰大大增加入侵成本,試過兩次後,計劃「壽終正寢」。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蒙古崛起的時候,正好是遊牧文明達到最高峰、農耕文明發展停滯的時代。再加上蒙古軍隊擁有極為優秀的戰術,充分發揮騎兵機動優勢。蒙古軍人又非常善於騎馬作戰,帝國奠基者成吉思汗的輝煌成就,自然離不開戰馬功勞,但是有個致命弱點,日本人也剛好利用這個陸地野獸的生存極限,將兩度攻打日本的蒙古軍掃走。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希望與日本「通好」。當時日本執政鎌倉幕府,了解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種種暴行,認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前來,是蒙古軍襲來的前奏。為了預防元軍,日本早有打算,將自己的武士部隊埋伏到入島要塞,當蒙古軍隊要到達日本,勢必穿越馬關海峽,意味著蒙古人必須建造大量的船隻才能到達。這種跨海作戰的方式,事實上也是兵家大忌,而對長久生活在陸地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極大增加入侵成本。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限制蒙古可能登陸的部隊數量,能為增援部隊製造樽頸。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三軍在九州島附近登陸後便與日軍戰鬥,蒙軍雖在戰鬥力和戰術等方面遠超日本軍隊,蒙軍首次交戰十分順利,日軍節節敗退,但是九州島地形崎嶇導致蒙軍無法快速深入腹地,加上天公不造美,蒙軍船隻遇到颱風,大部分補給船隻被掀翻損毀。蒙軍斷了補給已經知道回天無術,在日本兵非常熟悉天氣下,又善於水上作戰,日本軍隊借勢反攻,蒙軍緊急撤退回國,也遭受了不少損失。

公元1281年,元日第二次戰爭爆發,忽必烈出兵約20萬,戰船近4000艘,兵分兩路誓要攻佔九州島。但是這次結果還是和上次一樣,前期十分順利,後期又遇到劇烈颱風,結果這股持續近2天的日本「神風」摧毀元軍大量船隻,蒙古人被困在敵人的領土上,元軍最終倉皇地撤退回國。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蒙古崛起的時候,正好是遊牧文明達到最高峰、農耕文明發展停滯的時代。再加上蒙古軍隊擁有極為優秀的戰術,充分發揮騎兵機動優勢。蒙古軍人又非常善於騎馬作戰,帝國奠基者成吉思汗的輝煌成就,自然離不開戰馬功勞,但是有個致命弱點,日本人也剛好利用這個陸地野獸的生存極限,將兩度攻打日本的蒙古軍掃走。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希望與日本「通好」。當時日本執政鎌倉幕府,了解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種種暴行,認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前來,是蒙古軍襲來的前奏。為了預防元軍,日本早有打算,將自己的武士部隊埋伏到入島要塞,當蒙古軍隊要到達日本,勢必穿越馬關海峽,意味著蒙古人必須建造大量的船隻才能到達。這種跨海作戰的方式,事實上也是兵家大忌,而對長久生活在陸地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極大增加入侵成本。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限制蒙古可能登陸的部隊數量,能為增援部隊製造樽頸。

成吉思汗生前將遠征重點放到中亞,對日本視而不見,繼承者元世祖忽必烈卻沒打算放過日本,公元1274年,儘管元朝還與南宋糾纏,前景也是樂觀,而忽必烈也不清楚日本武士的實力以及兵力,但連番勝利之下,也沒把這次進攻當甚麼一回事,於是下令聯合漢軍和高麗軍,一共派出三萬多士兵,由300至800餘艘船,跨海前往日本。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三軍在九州島附近登陸後便與日軍戰鬥,蒙軍雖在戰鬥力和戰術等方面遠超日本軍隊,蒙軍首次交戰十分順利,日軍節節敗退,但是九州島地形崎嶇導致蒙軍無法快速深入腹地,加上天公不造美,蒙軍船隻遇到颱風,大部分補給船隻被掀翻損毀。蒙軍斷了補給已經知道回天無術,在日本兵非常熟悉天氣下,又善於水上作戰,日本軍隊借勢反攻,蒙軍緊急撤退回國,也遭受了不少損失。

經過這次戰鬥,日本汲取戰鬥經驗,學習中原戰術和訓練更多武士,修建更多防禦設施,防備蒙軍再度進犯。期間,忽必烈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但都被殺害,基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日本違反了規矩,令忽必烈十分惱火,籌備再度進犯九州島。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公元1281年,元日第二次戰爭爆發,忽必烈出兵約20萬,戰船近4000艘,兵分兩路誓要攻佔九州島。但是這次結果還是和上次一樣,前期十分順利,後期又遇到劇烈颱風,結果這股持續近2天的日本「神風」摧毀元軍大量船隻,蒙古人被困在敵人的領土上,元軍最終倉皇地撤退回國。

結果很無奈,只怪元軍不識天時,又敗給颱風。歸根結底,元軍本是遊牧民族出身,大多不諳水性,再加上遠洋征戰就已犯了兵家大忌,忽必烈經歷兩次折騰,也放棄侵犯日本。日本在忽必烈征服亞洲的過程中倖免於難,好比英國在拿破崙、西班牙帝國以及希特勒征服歐洲的過程中倖免於難一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