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歷史長河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2019年08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07日 15:58

除了軍法需嚴明,我們也許被《演義》馬謖情感部分誤導了。

熟悉三國都了解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而諸葛亮還「揮淚斬馬謖」,這個經典劇情,有人認為諸葛亮判罰太嚴。不過到了1978年,有考古團隊在青海挖出數枚竹簡,再經專家仔細研究,才了解到諸葛亮非要殺馬謖不可。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除了軍法需嚴明,我們也許被《演義》馬謖情感部分誤導了。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歷史回到三國時期的公元228年,蜀後主劉禪即位六年時,諸葛亮為了繼承先王劉備的遺願,開始北伐曹魏力圖中原。戰爭由諸葛亮親自指揮,可見戰役重要性,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馬謖是諸葛亮非常認可的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深得諸葛亮喜愛,據《三國志》記載,即使劉備去世前,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諸葛亮不單沒有聽,反倒更器重馬謖:「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整個北伐出師不利,被迫撤回蜀地,之後就上演「揮淚斬馬謖」橋段。不少人都認為這對馬謖的處罰太嚴,在人才凋零時期,應該給機會他戴罪立功。不過,在1978年7月,青海省博物館考古工團隊,在大通縣一座西漢晚期墓中發現一批珍貴木簡,在這些木簡中,發現了一些失傳已久的漢朝軍法,仔細研究才知,諸葛亮為何非殺馬謖不可。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了解到馬謖是知道自己罪責難逃,自縛於諸葛亮面前,打了一番人情牌後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但在真實的歷史,馬謖並非自縛上門,而是潛逃在外,諸葛亮花了一番工夫才將他捉回來。《三國志》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街亭之戰後,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可看出馬謖不但違抗軍令,更是「擅自退卻」潛逃在外,單憑這條也是死罪難逃。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歷史回到三國時期的公元228年,蜀後主劉禪即位六年時,諸葛亮為了繼承先王劉備的遺願,開始北伐曹魏力圖中原。戰爭由諸葛亮親自指揮,可見戰役重要性,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馬謖是諸葛亮非常認可的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深得諸葛亮喜愛,據《三國志》記載,即使劉備去世前,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諸葛亮不單沒有聽,反倒更器重馬謖:「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結果,最終馬謖不爭氣,街亭由於他自大與自負,致街亭失守,《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整個北伐出師不利,被迫撤回蜀地,之後就上演「揮淚斬馬謖」橋段。不少人都認為這對馬謖的處罰太嚴,在人才凋零時期,應該給機會他戴罪立功。不過,在1978年7月,青海省博物館考古工團隊,在大通縣一座西漢晚期墓中發現一批珍貴木簡,在這些木簡中,發現了一些失傳已久的漢朝軍法,仔細研究才知,諸葛亮為何非殺馬謖不可。

這批竹簡所說到的軍法內容。其中記載兩條非常重要,只要觸犯其中一條便是死罪難逃。第一條:「違抗將令律。」意思即是在行軍打仗過程中,如果不聽從指揮則按律當誅,也就是「軍令如山」這道理。當孔明北伐時,馬謖正是觸犯了「軍法」,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擅自改變軍令,拖累整個北伐形勢致敗,只這一條便可要他死罪。

而第二條就是:「擅自退卻律。」意思是在打仗時不能擅自退兵,更不能逃跑,否則影響軍心,是戰爭失敗的主因。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了解到馬謖是知道自己罪責難逃,自縛於諸葛亮面前,打了一番人情牌後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但在真實的歷史,馬謖並非自縛上門,而是潛逃在外,諸葛亮花了一番工夫才將他捉回來。《三國志》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街亭之戰後,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可看出馬謖不但違抗軍令,更是「擅自退卻」潛逃在外,單憑這條也是死罪難逃。

諸葛亮向來治軍嚴明,馬謖同時觸犯了兩條致死軍法,所以諸葛亮即使想饒他一命也不可能,於是孔明「戳謖以謝眾,上疏自貶。」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