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曾侯乙墓再確認兩大曾侯 填補周代遺史「曾國」空白

歷史長河

曾侯乙墓再確認兩大曾侯 填補周代遺史「曾國」空白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曾侯乙墓再確認兩大曾侯 填補周代遺史「曾國」空白

2019年08月13日 10:00

這一個曾國,戰國時代被楚國併吞。

日前專欄介紹了由「曾侯乙墓」發掘出來的古代冰箱「青銅冰鑑」,而「曾侯乙墓」自1977年被發現至今,一直研究及擴充發掘,繼續了解更多古代歷史。最近,國家文物局公布曾侯墓地的發掘情況有進展,於義地崗墓群的棗樹林墓地內發現兩位曾侯和夫人—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侯求及夫人漁。這兩位曾侯,妥結果能夠完善春秋早中期曾國世系,填補春秋中期不見曾侯的空白。

更多相片
曾侯夫人羋加墓中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網上圖片)

這一個曾國,戰國時代被楚國併吞。

棗樹林墓地考古現場 (網上圖片)

據考古研究所表示,位於隨州的棗樹林墓地,為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墓地,共發現墓葬55座、馬坑3座、車坑4座,出土青銅器千餘件,部分青銅器帶有銘文,是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今次新發現確認的兩組曾侯夫婦合葬墓,即「曾侯求」及其夫人「漁」墓和「曾侯寶」及其夫人「隨仲羋加」墓,就最為考古學家振奮。因為,考古團隊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發現並確認身份的十多位曾侯的名字,已知最早的曾侯諫在西周早期,最晚的曾侯丙為戰國中期。所以在棗樹林墓地發現的兩位曾侯,完善了春秋早中期曾國世系,填補春秋中期不見曾侯的空白。

曾侯寶墓出土文物 (網上圖片)

按照史書記載,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是隨國。而在湖北隨州發現的都是曾侯墓地。此前,曾、隨是同一國,還是兩個國,在學界一直有爭議。於2009年,考古在義地崗墓群中曾侯與墓,出土了編鐘銘文,講述了南宮括被周王室冊封至南方立國,並在春秋時期吳國軍隊攻入郢都的戰役中,拯救楚國於危亡的歷史。記載釐清確實了「曾隨」實為一家。

羋加墓隨葬品 (網上圖片)

在今次棗樹林墓地發掘的169號墓為曾侯寶的夫人羋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清楚表明楚王將自己的女兒羋加嫁至「隨國」;而羋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知,當時楚國稱「曾」為「隨」,說明曾隨是一家,再一次印證曾侯與墓銘文的記載。學術界「曾隨之謎」的爭論應該可以結束。

另一方面,在羋加墓中出土了19件編鐘。考古人員通過編鐘大小、銘文內容、字體、出土位置等信息,判斷它們應分為四組。第一組個體最大,所幸銘文保存較好,書寫規範,內容基本完整,少數缺漏的文字可以根據其他組的銘文補充。經過釋讀後,整篇銘文包括三個段落。開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曾國歷史:指自己的祖先南宮受周王分封到曾國,曾國與楚國有聯姻。第二部分是羋加自述,講了丈夫曾侯寶早逝,自己作為曾侯夫人挑起國君重擔,治理曾國,保土守疆。第三段落是編鐘銘文常見的宴飲以樂嘉賓的套話。

曾侯夫人羋加墓中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網上圖片)

曾侯夫人羋加墓中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網上圖片)

據考古研究所表示,位於隨州的棗樹林墓地,為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墓地,共發現墓葬55座、馬坑3座、車坑4座,出土青銅器千餘件,部分青銅器帶有銘文,是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今次新發現確認的兩組曾侯夫婦合葬墓,即「曾侯求」及其夫人「漁」墓和「曾侯寶」及其夫人「隨仲羋加」墓,就最為考古學家振奮。因為,考古團隊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發現並確認身份的十多位曾侯的名字,已知最早的曾侯諫在西周早期,最晚的曾侯丙為戰國中期。所以在棗樹林墓地發現的兩位曾侯,完善了春秋早中期曾國世系,填補春秋中期不見曾侯的空白。

棗樹林墓地考古現場 (網上圖片)

棗樹林墓地考古現場 (網上圖片)

按照史書記載,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是隨國。而在湖北隨州發現的都是曾侯墓地。此前,曾、隨是同一國,還是兩個國,在學界一直有爭議。於2009年,考古在義地崗墓群中曾侯與墓,出土了編鐘銘文,講述了南宮括被周王室冊封至南方立國,並在春秋時期吳國軍隊攻入郢都的戰役中,拯救楚國於危亡的歷史。記載釐清確實了「曾隨」實為一家。

曾侯寶墓出土文物 (網上圖片)

曾侯寶墓出土文物 (網上圖片)

在今次棗樹林墓地發掘的169號墓為曾侯寶的夫人羋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清楚表明楚王將自己的女兒羋加嫁至「隨國」;而羋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知,當時楚國稱「曾」為「隨」,說明曾隨是一家,再一次印證曾侯與墓銘文的記載。學術界「曾隨之謎」的爭論應該可以結束。

在此前,曾侯是周文王之後還是周武王之後,在學界亦有分歧。此次在出土的編鐘上發現了銘文「余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於曾」等內容,說明曾侯應是文王之後,又解決了一個學術難題。

羋加墓隨葬品 (網上圖片)

羋加墓隨葬品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在羋加墓中出土了19件編鐘。考古人員通過編鐘大小、銘文內容、字體、出土位置等信息,判斷它們應分為四組。第一組個體最大,所幸銘文保存較好,書寫規範,內容基本完整,少數缺漏的文字可以根據其他組的銘文補充。經過釋讀後,整篇銘文包括三個段落。開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曾國歷史:指自己的祖先南宮受周王分封到曾國,曾國與楚國有聯姻。第二部分是羋加自述,講了丈夫曾侯寶早逝,自己作為曾侯夫人挑起國君重擔,治理曾國,保土守疆。第三段落是編鐘銘文常見的宴飲以樂嘉賓的套話。

事實上,曾國在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從1976年曾侯乙墓發掘開始,經一系列考古發現,如拼圖逐漸恢復一個存在時間不短、卻被歷史遺忘的小國歷史。考古發掘確認了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極大完善曾國歷史的進程,填補兩周史上關於曾國記載缺失的空白。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