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江蘇原始骸骨嵌箭鏃之謎 複合弓成戮人工具

歷史長河

江蘇原始骸骨嵌箭鏃之謎 複合弓成戮人工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江蘇原始骸骨嵌箭鏃之謎 複合弓成戮人工具

2019年09月05日 10:00

弓箭,需長期經驗和較發達智力,以及熟悉其他許多發明才能存在。

1966年春天,南京博物館考古學家,在江蘇邳縣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一座墓穴,考古將之名為大墩子第316號的墓穴,在穴內埋葬的一具男性屍骨引起考古人員的極大興趣。按照骨骼情況顯示,死者為一位中年男性,身高1.64米,右手手骨處握著一把骨質匕首,左肱骨處放置一柄石斧,可見死者身前為一名武者。

更多相片
漢墓壁畫描繪射箭拓片 (網上圖片)

弓箭,需長期經驗和較發達智力,以及熟悉其他許多發明才能存在。

舊石器晚期峙峪遺址石鏃 (網上圖片)

然而,最讓專家吃驚的,是死者左股骨上,完好保留著一枚骨質三角形鋒利箭鏃(即箭頭),深深嵌入遺骨。專家鑑定認為這就是死者致命傷,這名武者,是中箭後不久後死亡。原始社會醫療水平極低,無法有效地處理這種較深的外傷,他很有可能是因中箭造成的傷口感染而死。很可能是他與其他部族的戰鬥中,中箭而死。

河南出土新石器時代骨質箭鏃 (網上圖片)

中國史前兵器,都是與遠古人的狩獵工具和生活、生產工具息息相關。在新石器晚期,最早由狩獵工具轉化為兵器的就是遠射的弓箭。弓箭是古代一項重要發明,也是人類懂得利用機械儲存釋放能量的最早實例。位處於雲南的元謀大墩子遺址,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墓葬中埋有多名青壯年男女屍骨,身上均有箭傷,其中一人胸腹部遺留有十餘枚石鏃。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人是部族戰爭俘虜,被勝利一方亂箭射殺。弓箭除了作戰,還用於處決戰俘。

馬王堆出土的漆畫描繪射箭 (網上圖片)

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例如「后羿射日」,在多個典籍中均有記載。《山海經·海外南經》:「笄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墟東。笄持弓失,齒持盾。一曰戈。」《墨子·非儒下》載:「古者羿作弓」,《呂氏春秋·勿躬》亦云:「夷羿作弓。」以上記載說明,后羿不僅是絕技射手,也是發明弓箭射術的人。

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春秋戰國《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製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弓的材料採擇、加工方法、部件性能及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

漢墓壁畫描繪射箭拓片 (網上圖片)

漢墓壁畫描繪射箭拓片 (網上圖片)

然而,最讓專家吃驚的,是死者左股骨上,完好保留著一枚骨質三角形鋒利箭鏃(即箭頭),深深嵌入遺骨。專家鑑定認為這就是死者致命傷,這名武者,是中箭後不久後死亡。原始社會醫療水平極低,無法有效地處理這種較深的外傷,他很有可能是因中箭造成的傷口感染而死。很可能是他與其他部族的戰鬥中,中箭而死。

經過碳-14年計法的檢測顯示,邳縣的大墩子遺址歷史距今有六千多年歷史。當時,古人已經懂得使用武器弓箭。大墩子史前遺址死者屍骨內的箭鏃,足以解釋當年弓箭已被用作殺傷人類的武器,並能夠穿透過肌肉,射入人體骨頭,殺傷力相當強大。

舊石器晚期峙峪遺址石鏃 (網上圖片)

舊石器晚期峙峪遺址石鏃 (網上圖片)

中國史前兵器,都是與遠古人的狩獵工具和生活、生產工具息息相關。在新石器晚期,最早由狩獵工具轉化為兵器的就是遠射的弓箭。弓箭是古代一項重要發明,也是人類懂得利用機械儲存釋放能量的最早實例。位處於雲南的元謀大墩子遺址,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墓葬中埋有多名青壯年男女屍骨,身上均有箭傷,其中一人胸腹部遺留有十餘枚石鏃。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人是部族戰爭俘虜,被勝利一方亂箭射殺。弓箭除了作戰,還用於處決戰俘。

此時的中原,已是商王朝時期,說明原始社會晚期,弓箭成為普遍使用的殺人武器。

河南出土新石器時代骨質箭鏃 (網上圖片)

河南出土新石器時代骨質箭鏃 (網上圖片)

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例如「后羿射日」,在多個典籍中均有記載。《山海經·海外南經》:「笄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墟東。笄持弓失,齒持盾。一曰戈。」《墨子·非儒下》載:「古者羿作弓」,《呂氏春秋·勿躬》亦云:「夷羿作弓。」以上記載說明,后羿不僅是絕技射手,也是發明弓箭射術的人。

最原始的「弓」,就是用單片木材或者竹片彎曲製成,箭則是削尖的木棍或者竹竿。後來為了增強弓體的彈力,由「單體弓」發展為「複合弓」。弓箭在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形象。可引出結論為,這是一張複合弓。複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成為了能夠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所使用的專門武器。

馬王堆出土的漆畫描繪射箭 (網上圖片)

馬王堆出土的漆畫描繪射箭 (網上圖片)

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春秋戰國《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製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弓的材料採擇、加工方法、部件性能及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

弓、弦、箭作為原始時代複雜工具,需要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也要熟悉其他許多發明才能存在。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是決定性的武器。通過弓箭,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有效改變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是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走向成熟的標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