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預防處理近視 用枸杞點燈 針灸促血循環

歷史長河

古人預防處理近視 用枸杞點燈 針灸促血循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預防處理近視 用枸杞點燈 針灸促血循環

2019年09月07日 10:00

古代眼鏡造價不菲,普羅大眾戴不起。

現代社會中,最為普遍疾病並非感冒或頸椎病之類,而是近視。近視是最常見的眼睛問題,據估計約有15 億人患有近視,約佔全球人口22%,患者以亞洲人佔較多數。事實上,「近視」本稱得上是疾病,因為太常見,當今社會沒有多人稱它是疾病,多稱為「問題」。

更多相片
明代玳瑁圈鉗式活節空腿眼鏡 (網上圖片)

古代眼鏡造價不菲,普羅大眾戴不起。

明代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描繪一名四眼書生 (網上圖片)

現代社會,人類做事需多時聚焦近物,或長時間待在室內,加上手機普及使用,人類眼睛遭受很多挑戰,令近視患者居高不下。當我們探索一下古代,那時沒有手機、電腦等等,是不是就不會有近視?

影視中戴眼鏡的雍正 (網上圖片)

可以說自古以來,近視眼雖然不普及,卻也困擾了不少古人。據隋唐《治目方》、《療目方》等專業眼科醫術中,也記載各種「眼傷」症狀,與近視眼的表現十分吻合。至於在史上被認為患近視的名人是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一例,他終身多病,特別眼病糾纏後半生。兩千多首終生詩作中,關於眼疾的就有40餘首,其中一首以這樣敘說眼病痛苦:「散亂空中千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他說霧中觀「花」,是說不能精確認識事物真相,可見白居易的視力削弱,令他看物含糊不清。

玳瑁折邊水晶眼鏡及黑漆皮鏡盒,其中一副寫上「道光年」 (網上圖片)

雍正帝從他做王爺開始已經「勤於政務」,也許如此令他視力出問題,所以當雍正戴了父皇御賜的眼鏡時,就說自己變得「精明」了,批閱奏章效率大大提高。據清史檔案《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始,郎中保德就奉旨幫雍正帝打造眼鏡。按要求配眼鏡,按每個時辰使用一副眼鏡來添置,遇上工作繁忙的時辰,皇上會有多幾副替換。

此外,還有以針灸來治療近視,據明代張景岳醫學精要叢書《景岳全書》載:「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也,宜此方主之」,其實就是利用針灸的方法補氣益血,加快血液循環,這個方法事實上也沿用至今;另外,還有不少中醫學者流傳下來藥方,在古時也是受追捧的治療方式。

明代玳瑁圈鉗式活節空腿眼鏡 (網上圖片)

明代玳瑁圈鉗式活節空腿眼鏡 (網上圖片)

現代社會,人類做事需多時聚焦近物,或長時間待在室內,加上手機普及使用,人類眼睛遭受很多挑戰,令近視患者居高不下。當我們探索一下古代,那時沒有手機、電腦等等,是不是就不會有近視?

雖然古代沒有高科技產品,但也有東西讓古人眼睛聚焦-閱讀。撇開先天遺傳的不說,後天形成的近視多在年輕時期,本身眼球還仍處於發育階段,眼球彈性很好,用多了也能夠恢復,但日復一日超載運作,就會產生睫狀肌過度強壯,眼球過長,就變成近視眼。

換句話說,古人讀書讀多了,雖沒有手機和電腦屏幕刺激,但相對現在,古人用眼方式及環境可能更易壞眼:沒有電燈,只能點油燈,光線不足,甚至有人只能藉著月光讀書,有如關著燈去看書玩手機。古人為考取功名,也許常在油燈下讀書,再好的眼睛也會備受負荷,患近視就理所當然。

明代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描繪一名四眼書生 (網上圖片)

明代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描繪一名四眼書生 (網上圖片)

可以說自古以來,近視眼雖然不普及,卻也困擾了不少古人。據隋唐《治目方》、《療目方》等專業眼科醫術中,也記載各種「眼傷」症狀,與近視眼的表現十分吻合。至於在史上被認為患近視的名人是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一例,他終身多病,特別眼病糾纏後半生。兩千多首終生詩作中,關於眼疾的就有40餘首,其中一首以這樣敘說眼病痛苦:「散亂空中千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他說霧中觀「花」,是說不能精確認識事物真相,可見白居易的視力削弱,令他看物含糊不清。

歷史上還有記錄皇帝近視,主角為清代雍正帝,他最終也成為中國最早使用眼鏡的皇帝(不是溥儀)。據了解,雍正胤禛年輕時視力不好,父親康熙送他一副兩廣總督進獻的水晶眼鏡。據清前期的史料筆記《熙朝新語》引述雍正:「昔聖祖(康熙)賜朕眼鏡,朕眼目原不似今精明。」

影視中戴眼鏡的雍正 (網上圖片)

影視中戴眼鏡的雍正 (網上圖片)

雍正帝從他做王爺開始已經「勤於政務」,也許如此令他視力出問題,所以當雍正戴了父皇御賜的眼鏡時,就說自己變得「精明」了,批閱奏章效率大大提高。據清史檔案《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始,郎中保德就奉旨幫雍正帝打造眼鏡。按要求配眼鏡,按每個時辰使用一副眼鏡來添置,遇上工作繁忙的時辰,皇上會有多幾副替換。

皇帝為一國之君,擁有及使用眼鏡有條件地玩刁鑽。那麼,更早的古人,又或者普羅大眾,患上近視又如何?綜觀而言,古人也為這個問題不斷操心,他們會在食物方面著手,「枸杞」向來以明目見稱,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枸杞「滋腎潤肺,榨油點燈,明目。」即用以榨油點燈,就會可視力影響小一點。但很有可能枸杞榨油,油燈會亮一點,光線較好,影響眼睛較小。

玳瑁折邊水晶眼鏡及黑漆皮鏡盒,其中一副寫上「道光年」 (網上圖片)

玳瑁折邊水晶眼鏡及黑漆皮鏡盒,其中一副寫上「道光年」 (網上圖片)

此外,還有以針灸來治療近視,據明代張景岳醫學精要叢書《景岳全書》載:「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也,宜此方主之」,其實就是利用針灸的方法補氣益血,加快血液循環,這個方法事實上也沿用至今;另外,還有不少中醫學者流傳下來藥方,在古時也是受追捧的治療方式。

至於「眼鏡」,古人早已將晶石打磨成透鏡,用於輔助看書,東西看來更像放大鏡,就是眼鏡雛形。南宋典籍《洞天清錄》載,「眼鏡」的效用「以此掩目則明」。但明顯的,那些橢圓形透鏡,以名貴玉石紫晶製成,一般人家必用不起。到了明清年間,歐洲眼鏡傳入,引起中國轟動,當時被叫做「西洋鏡」,雖說模樣粗笨,卻因有良好功效,自明中期起就在士大夫階層流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