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歷史長河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2019年09月19日 10:00

中華姓氏的起源,多是「上古八大姓」演變而來。

絕大多數人出生後就有姓名,名字都是長輩起,也常常蘊藏著長輩對後輩的希望。至於姓氏,也是絕大部分從父輩那裡繼承來。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不難找到長輩姓氏的源頭。

更多相片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中華姓氏的起源,多是「上古八大姓」演變而來。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姓」最早源於圖騰崇拜,在原始部落中,往往以各個部落的圖騰作為整個部落的稱呼,再慢慢演變成區別於其他部落的標誌,最終也就演變成為了姓。因此,有相同的姓也就被視為一家。這裡只說了「姓」,而通常,我們是將姓和氏連起來使用。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至於「氏」則是從姓演變出來。西周實行分封制,諸侯被分封到各地,後來各地諸侯就以封地作為自己標誌,「氏」也就出現。隨著分封深入,諸侯越來越多,「氏」也越來越多,最終這些氏成了姓。所以,姓氏二字原本意義不同,但隨著周朝沒落,貴族江河日下,姓的地位就沒那麼高,慢慢百姓也不區分姓氏。所以,在後世典籍中,姓和氏也就連在一起使用。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姬姓現在雖不常見,但是名副其實「萬姓之祖」。據統計,八成以上的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出來。先秦著作《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而目前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張」的一個出處也是姬姓。《通志氏族略》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如今大姓張氏是起源於姬姓,在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效力,逐漸壯大。

而姜姓也是演化姓氏非常多的上古八姓之一。我們熟知的姜子牙為「姜」姓代表。姜姓出自炎帝,據說炎帝在姜水旁定居,就用姜水的名字作姓。姜姓的後人被冊封在齊地,也就是齊國。戰國後期,田氏代齊,原來的姜氏後人分散至各地,形成了各種姓氏。據統計,姜氏演變而來的姓氏有100多個,例如呂、許、謝、紀、丘、盧等。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姓」最早源於圖騰崇拜,在原始部落中,往往以各個部落的圖騰作為整個部落的稱呼,再慢慢演變成區別於其他部落的標誌,最終也就演變成為了姓。因此,有相同的姓也就被視為一家。這裡只說了「姓」,而通常,我們是將姓和氏連起來使用。

然而,「姓」來源於母系社會,在母系氏族時期,社會以女性為中心,由於那時實行通婚制,很多人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是誰,因此,「姓」也都是以「女」字為偏旁部首。例如,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少昊姓嬴、禹姓姒、舜姓媯。事實上,雖然我們的姓氏很多,但是都起源於最初的上古帝王,是從八個姓中演變而來的。這八大姓就是:姬、姜、姚、嬴、姒、妘、媯、姞。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至於「氏」則是從姓演變出來。西周實行分封制,諸侯被分封到各地,後來各地諸侯就以封地作為自己標誌,「氏」也就出現。隨著分封深入,諸侯越來越多,「氏」也越來越多,最終這些氏成了姓。所以,姓氏二字原本意義不同,但隨著周朝沒落,貴族江河日下,姓的地位就沒那麼高,慢慢百姓也不區分姓氏。所以,在後世典籍中,姓和氏也就連在一起使用。

由於我們的姓氏是從上古八大姓演變出來,這些姓最終演變成哪些姓氏?先說演化出姓氏最多的「姬」姓。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姬姓現在雖不常見,但是名副其實「萬姓之祖」。據統計,八成以上的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出來。先秦著作《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而目前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張」的一個出處也是姬姓。《通志氏族略》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如今大姓張氏是起源於姬姓,在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效力,逐漸壯大。

至於「媯」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媯姓為虞舜的姓,因住在媯河附近得名。媯水就是在如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帶。而現在比較常見的姓氏,同時也是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的「陳」,就是媯姓演變而來。據記載,「陳」姓是在周武王滅商後,找到舜帝的後代,把他分封在了陳國,後人就以國名為姓。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而姜姓也是演化姓氏非常多的上古八姓之一。我們熟知的姜子牙為「姜」姓代表。姜姓出自炎帝,據說炎帝在姜水旁定居,就用姜水的名字作姓。姜姓的後人被冊封在齊地,也就是齊國。戰國後期,田氏代齊,原來的姜氏後人分散至各地,形成了各種姓氏。據統計,姜氏演變而來的姓氏有100多個,例如呂、許、謝、紀、丘、盧等。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小眾的「姒」姓。姒姓的祖先是大家熟知的大禹。「姒」姓被普遍認為是夏王朝的後裔,因為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寵愛的褒姒就是姓「姒」。這個姓氏年代歲久遠,但是人數比較少,據統計全國不超過2000人。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陝西、雲南等地,甚至台灣也有姒姓的子孫。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