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歷史長河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2019年10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月23日 11:54

傾舉國之力戰爭並非易事,背後很多東西拖後腿,不能佔到甚麼便宜。當時一百年前的連串戰爭歷史,也告訴了他們。

淝水之戰,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前秦此戰元氣大傷,苻堅於兩年後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之局,先後成立了十國。那麼為何東晉不趁機消滅前秦?

更多相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傾舉國之力戰爭並非易事,背後很多東西拖後腿,不能佔到甚麼便宜。當時一百年前的連串戰爭歷史,也告訴了他們。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回顧淝水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性質其實都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袁紹,袁紹元氣仍在,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沒有追擊袁紹,因為自己也要喘氣喘幾年。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淝水之戰與官渡及赤壁情況一樣。前秦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要建立統一政權架勢。淝水之戰結果,只是東晉擊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苻堅擺出與西晉滅吳之戰一樣姿態,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駐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非常緊張,也準備大戰,並沒有太多餘力支援處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協同有問題,所以,下游打了敗仗,荊州那邊還沒有打起來。

至於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作為機動部隊使用,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姚萇並非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軍隊安全。苻堅當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撤退。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回顧淝水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性質其實都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袁紹,袁紹元氣仍在,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沒有追擊袁紹,因為自己也要喘氣喘幾年。

至於赤壁之戰同樣情況,當年曹操要趁不戰而得荊州之威乘勝直下江南,消滅劉備和孫權。結果,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只是保住自己,沒被曹操消滅,並沒有完全改變敵我實力對比情況。所以,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和孫權也只是佔領一些能佔領之地,並沒有深入追擊。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淝水之戰與官渡及赤壁情況一樣。前秦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要建立統一政權架勢。淝水之戰結果,只是東晉擊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從東晉方面來說,門閥政治已經尾大難掉,皇權實際上成了門閥政治的裝飾品。重要將領及權臣桓溫佔據了長江中游,居上游之勢,對東晉中央威脅比前秦大得多。雖然淝水之戰中,桓溫也派了一小支軍隊到建康支援朝廷作戰,當時當政的謝安心裡最清楚,桓溫實際上靠不住。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苻堅擺出與西晉滅吳之戰一樣姿態,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駐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非常緊張,也準備大戰,並沒有太多餘力支援處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協同有問題,所以,下游打了敗仗,荊州那邊還沒有打起來。

所以,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內部其實也是權力鬥爭錯綜複雜,各懷心思,並不是齊心協議一直對敵。與其說朝廷和桓溫分別應付前秦軍隊是在保護朝廷,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地盤,以免失去根據地。東晉投入淝水之戰的軍隊總數約八萬人,但其中的骨幹是謝玄從北方流民中招募組建的北府兵。

從前秦方面來說,雖然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但內部不同族群也是明爭暗鬥。無論是被前秦吞併的鮮卑慕容氏,還是羌族姚萇,實際上都在等待機會擺脫前秦控制。所以,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全軍上百萬人,實際到前線並和東晉軍隊作戰只有十多萬,也就是前秦的主體民族氐族組成的軍隊。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至於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作為機動部隊使用,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姚萇並非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軍隊安全。苻堅當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撤退。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這時,如果東晉軍隊此時乘勝追擊,發起北伐,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因為已經接近前線並沒有投入淝水之戰的前秦各部軍隊,應該會馬上迎擊晉軍。這和東吳與蜀漢的夷陵之戰的結果一樣。吳軍擊敗蜀軍,劉備後撤白帝城後,吳軍追擊下並沒佔到甚麼便宜。

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迅速崩潰,確實讓東晉朝廷上下掀起一股議論北伐的熱潮。但最終出兵北伐的並非下游的朝廷,而是上游的桓溫,他更多只是為了給自己找回一些面子,是一個服從於他與東晉朝廷之間的政治鬥爭需要。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