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素食分四大類 營養攝取有不同

生活事

素食分四大類  營養攝取有不同
生活事

生活事

素食分四大類 營養攝取有不同

2019年10月25日 09:00

看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吧~

隨著都市人對健康日益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素食主義行列。素食意味著本來食肉可獲得的營養,要改由植物中攝取,坊間有傳會導致全身乏力、營養不良甚至引發新疾病,令一批「心郁郁」的潛在素食者躊躇不決。但其實食齋并非簡單戒肉,由戒蛋、走奶到全素,無論你是剛剛入行,抑或茹素已久,都要了解不同類型欠缺的營養元素,再對症下藥從飲食著手補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一、蛋奶素食

蛋奶素不吃來自動物的食品或其相關製品,但可以吃蛋類和奶類製品。四大類型中以蛋奶素對食材要求最爲寬鬆,剛開始食齋的可考慮從蛋奶素入手。除了以蛋和牛奶代替補充肉類的蛋白質,亦可多吃含豐富蛋白質的豆類和全麥製品,適應後可發展成其他種類的素食。同時,很多脂溶性維生素,如爲維生素D、E、A等都不溶於水,只溶於油,沒有肉類食品幫助吸收,會分別導致骨質疏鬆、皮膚乾燥和夜盲症等問題。可以通過堅果和橄欖油等補充油分幫助攝取,而維生素D則可透過曬太陽由人體自行合成。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二、蛋素食

蛋素即除了蛋類食物,不進食任何動物性食物,包括奶類。蛋素比起蛋奶素又更為嚴謹,除了健康因素外,亦有因爲環保和愛護動物考慮,認爲吃蛋亦是殺害動物。不吃奶類製品,容易缺乏鈣質,會造成骨質疏鬆、腿軟抽筋,對小朋友牙齒和骨骼發育亦影響頗大。蛋雖然亦含鈣質,但比起奶而言就不足以應付人體所需,相同重量的鷄蛋和牛奶的含鈣比率大概是1比3。蛋素食者應多進食深綠色蔬菜,如西蘭花、芥蘭,以及果仁,如芝麻、杏仁。其中芝麻更是補鈣恩物,100克的芝麻含鈣量高達990毫克,而同樣分量的牛奶只含約125毫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三、奶素食

奶素則和蛋素相反,不吃動物性食物和蛋類,但可食用奶類。奶素食者有時會有個人因素,例如患有乳糖不耐症而戒奶,亦有宗教因素認爲奶為不潔。奶素和蛋素營養成分的最大分別在於欠缺鐵質。奶製品不含鐵質,但又不可進食富含鐵質的鷄蛋和動物肝臟,容易引起貧血,尤其對女性影響更明顯。豆類、全麥食品、菠菜和馬鈴薯等都含有豐富鐵質,可以代替欠缺的動物性鐵質。亦需注意,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鐵質需要維他命C幫助吸收,奶素食者應同時多吃橙、奇異果等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

四、全素食/極素

全素是四大類型中要求最嚴格的種類,所有蛋類、奶類、肉類都不可食用,甚至製作過程中涉及動物的食品都不會進食,連燕窩、蜜糖亦包括在內。全素食者更多是為環保理念,杜絕不人道的養殖和對待動物的方法,除了食物更會被應用在日常生活,例如化妝品和衣著都不會用動物製品。全素食者除了要比其它素食類型更大量地進食上述食物,更要多吃「未加工食物」。「未加工」是相對「精製食物」而言,例如比起經過碾磨的白麵粉,應選擇全麥和以麩皮形式出售的材料,更能保存食物營養,不會在加工過程流失。同時也要多吃豆類製品,例如豆腐、豆漿,補充因沒有蛋奶而缺失的蛋白質。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素食者有時不只爲了減肥保健,背後還有各種理念因素。選擇食素亦不一定等於更健康,反而要更注意營養流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維持營養均衡,都可以開心戒口,食得健康。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