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嶺南史話】南越國擁遠洋貿易 墓出波斯阿拉伯非洲物證

歷史長河

【嶺南史話】南越國擁遠洋貿易 墓出波斯阿拉伯非洲物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嶺南史話】南越國擁遠洋貿易 墓出波斯阿拉伯非洲物證

2019年11月07日 10:00

南越國並非「小國寡民」,墓有本土縷玉衣,富有得連三國孫權想盜趙佗墓。

東漢末年,群雄爭相割據,天下紛亂不止,嶺南的交州仍是大漢十三州中唯一淨土。直到劉備入蜀後,東吳的孫權趁機拿下交州。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載,孫權於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聽聞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陵墓多奇珍異寶,派呂瑜領兵數千穿行深山密林間尋找,結果不盡人意,只找到趙佗曾孫、第三任南越王趙嬰齊陵墓,並在陵墓內發現絲褸玉衣和皇帝信璽、皇帝行璽等金印。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南越國並非「小國寡民」,墓有本土縷玉衣,富有得連三國孫權想盜趙佗墓。

南越文王墓現場 (網上圖片)

上一篇【嶺南史話】講到趙佗在秦末動亂時在嶺南割地稱王,建立南越國,做了近70年南越王。據載,趙佗在世時搜羅了不少珍寶,死後都帶入了墓,所以他的墓中有多少珍寶無人知曉,只知道絕對可以用富可敵國。南越王墓中,價值最高的是第一任南越武帝趙佗墓,其次是第二任南越文帝墓,第三任就是孫權挖走的那座,第四、第五任在位時間過短,價值不高。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相關文物保護單位經初步勘探,已經在洞穴中找到一個巨大漢代青銅鼎,據當年嶺南開發低水平以及古墓的高規格,已經能推斷為南越王墓。結果在墓室更深處找到多不勝數的玉器、金銀製品、青銅器。墓室中藏品真的如「地下寶藏」:壁畫、玉器、鼎、金銀製品、象牙、陶瓷、絲綢、名貴的木器層出不窮。其中,單單是年代悠久的青銅器文物就有500件之多,包括酒具、鼎、樂器、廚具、青銅車馬等等。另外,寶石、玉佩、刀劍、銅鏡、金器、銀器數量同樣龐大,且不乏精品。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出土波斯蒜頭紋銀盒,內有阿拉伯丹藥 (網上圖片)

出土波斯蒜頭紋銀盒,內有阿拉伯丹藥 (網上圖片)

出土絲縷玉衣 (網上圖片)

眾多的文物中,出現一個十分奇特的銀盒,明顯不是漢代中原產物。銀盒直徑15厘米,高12厘米,表面雕刻的花瓣閃閃發光,盒中更存放古老丹藥。專家認為,銀盒是波斯帝國產物,而丹藥則來自阿拉伯,它們是通過遠洋貿易,來到南越國。這一發現,改變傳統思維中南越國「小國寡民」的觀念,也將嶺南地區遠洋貿易,推進到了秦末漢初。在南越王墓中還出土5支非洲大象牙,也是當時遠洋貿易的佐證。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的精彩不止於此,還出土了唯一絲縷玉衣。玉片共有2300枚,由絲綢相連,與漢王朝的金縷玉衣有根本性區別,屬於南越國本土自製產物。玉片打磨精細,玉質溫潤,做工精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也可反映當時南越國工藝水平。至於南越王墓中的「鎮墓之寶」文帝行璽,更指明墓主身份,他就是第二任南越國王趙昧。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嶺南流傳了兩千年的南越王墓之謎終於被找到,儘管是第二任南越文帝之墓,但陪葬品之豐厚也足以讓人驚嘆。更不用說第一任南越王趙佗陵墓,必為名副其實的「地下寶藏」。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上一篇【嶺南史話】講到趙佗在秦末動亂時在嶺南割地稱王,建立南越國,做了近70年南越王。據載,趙佗在世時搜羅了不少珍寶,死後都帶入了墓,所以他的墓中有多少珍寶無人知曉,只知道絕對可以用富可敵國。南越王墓中,價值最高的是第一任南越武帝趙佗墓,其次是第二任南越文帝墓,第三任就是孫權挖走的那座,第四、第五任在位時間過短,價值不高。

漢墓為何十室九室,因為埋藏了無數珍寶,所以嶺南一帶,南越王墓必然為地下寶藏的象徵,吸引大批盜墓者,包括東吳大帝孫權大張旗鼓地尋找。2000年間,除了孫權,應該有大大小小針對南越王的盜墓活動,但據推斷孫權應該是最成功的一位,卻不找不到前兩任南越王究竟有多富有。南越王留下了多少財富,藏在哪裡,一直是嶺南千古之謎,卻在1983年無意間發現。

南越文王墓現場 (網上圖片)

南越文王墓現場 (網上圖片)

相關文物保護單位經初步勘探,已經在洞穴中找到一個巨大漢代青銅鼎,據當年嶺南開發低水平以及古墓的高規格,已經能推斷為南越王墓。結果在墓室更深處找到多不勝數的玉器、金銀製品、青銅器。墓室中藏品真的如「地下寶藏」:壁畫、玉器、鼎、金銀製品、象牙、陶瓷、絲綢、名貴的木器層出不窮。其中,單單是年代悠久的青銅器文物就有500件之多,包括酒具、鼎、樂器、廚具、青銅車馬等等。另外,寶石、玉佩、刀劍、銅鏡、金器、銀器數量同樣龐大,且不乏精品。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珍品 (網上圖片)

出土波斯蒜頭紋銀盒,內有阿拉伯丹藥 (網上圖片)

出土波斯蒜頭紋銀盒,內有阿拉伯丹藥 (網上圖片)

眾多的文物中,出現一個十分奇特的銀盒,明顯不是漢代中原產物。銀盒直徑15厘米,高12厘米,表面雕刻的花瓣閃閃發光,盒中更存放古老丹藥。專家認為,銀盒是波斯帝國產物,而丹藥則來自阿拉伯,它們是通過遠洋貿易,來到南越國。這一發現,改變傳統思維中南越國「小國寡民」的觀念,也將嶺南地區遠洋貿易,推進到了秦末漢初。在南越王墓中還出土5支非洲大象牙,也是當時遠洋貿易的佐證。

出土絲縷玉衣 (網上圖片)

出土絲縷玉衣 (網上圖片)

南越王墓的精彩不止於此,還出土了唯一絲縷玉衣。玉片共有2300枚,由絲綢相連,與漢王朝的金縷玉衣有根本性區別,屬於南越國本土自製產物。玉片打磨精細,玉質溫潤,做工精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也可反映當時南越國工藝水平。至於南越王墓中的「鎮墓之寶」文帝行璽,更指明墓主身份,他就是第二任南越國王趙昧。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刻「文帝行璽」,說明趙眜雖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網上圖片)

嶺南流傳了兩千年的南越王墓之謎終於被找到,儘管是第二任南越文帝之墓,但陪葬品之豐厚也足以讓人驚嘆。更不用說第一任南越王趙佗陵墓,必為名副其實的「地下寶藏」。

南越王墓的出土,使得資料不多的南越國,更真實、更全面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它絕不是「小國寡民」,波斯帝國的銀盒、阿拉伯丹藥、非洲大象牙,說明著南越國有遠洋貿易的事實,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發祥地。對於漢王朝來說,它算不上強大,但在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南越國是有一定影響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