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墨子扶危濟困 【百舍重繭】解救宋國

歷史長河

墨子扶危濟困 【百舍重繭】解救宋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墨子扶危濟困 【百舍重繭】解救宋國

2019年11月14日 10:00

墨子實學實踐行天下,做人的體會更深。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先秦七子」為七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除了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及道家代表老子、莊子,有法家代表韓非子,還有墨家的代表墨子。在眾多諸子經典以及先秦典籍及歷史中,貢獻了不少的成語典故。當中有關墨子的,粗略估算就超過30個,主要出自《墨子》。

墨子畫像 (網上圖片)

墨子畫像 (網上圖片)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除了思想、政治,也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據了解,墨子可能屬於當時「士」階層,但他本人曾經當過工匠製造器具,具有豐富的工藝技能。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歷史上最著名巧匠魯班還要高明。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禮」的繁瑣,學習大禹刻苦簡樸,因而自立新說,創建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就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一個組織嚴密政治團體,紀律要求嚴格,均要吃苦耐勞,勤於實驗,作戰果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墨子一生都為扶危濟困而奔忙,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這套主張也產生了不少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國依仗勢力強大,又有公輸盤發明的利器雲梯,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墨子得知,關心宋國安危,立即由宋國白夜趕至楚國郢都。在楚王面前,墨子和公輸盤模擬攻守之戰,相互對抗。因為墨子善於防守,公輸盤多次攻城都沒成功。墨子最終說服楚王放棄攻打宋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墨子為了止楚攻宋,不顧路途遙遠,一刻也不停息,雙腳磨出了一層又一層的繭子。《戰國策·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盤。」故有了「百舍重繭」成語。「舍」為古時行軍單位,三十里為一舍;百舍即形容路途遙遠;至於重繭就是老繭又生出新繭。所以成語形容長途奔走,十分辛苦。

墨子主張「非攻」,反對發動對別國的戰爭,因為戰爭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創傷。當時,諸侯國出征打仗一般選在春秋,冬天夏天因為太冷太熱不利行軍。但是,他們不知道春秋正是農產兩個重要季節,一旦種收耽誤就會顆粒無收,影響甚。所以國家一次軍事行動,損失的不只軍事資源,死傷枕藉。戰亂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飢寒交迫。所以,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使人民安居樂業,就要停止戰爭,防止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成語「不可膀數」,即不能全部數完,形容數量極多。是古今常用成語。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墨子主張的「非攻」,他認為攻打別國是不義之事。史書上流傳下來很多攻打別的國家的記載,這本是不義之事,卻沒有受到指責。是因為沒有人認為,攻打別人的國家是不義,就像一個人嚐了一點兒苦味說是苦,嚐了很多苦味的卻說是甜,這是因為他不知道苦味和甜味之分別。《墨子·非攻上》:「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甜,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

成語「不知甘苦」,即分不清是甜還是苦,形容做事不容易或對前人的艱辛沒有深刻體會。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