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史空穿梭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2020年12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2:16

唐代的時候,廣州對外貿易十分繁忙,位於香港的屯門,便曾經成為一個軍事基地及對外通商中心,繁盛一時。

1971年的屯門。(網上圖片)

1971年的屯門。(網上圖片)

當時位於香港的屯門地區扼守著珠江口對外交通要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部份。《新唐書》曾引用唐朝地理學家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之「廣州通海夷道」條:「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當時,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之後才北上廣州貿易及補給。船隻一般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屯門地區,等候通知後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後則在屯門地區等待,在10月之後,有待東北季候風出現才離開。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因商船越來越多,屯門的重要性日趨重要,朝廷於是在此派兵駐守。至於屯門的得名由來,是由於這個地方西倚青山山脈,東靠大欖山麓,其間水道穿過,從地勢來看,兩座山脈相峙如「門」,故名「屯門」,意即「屯兵之門」。

唐朝一些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中亦出現過描寫屯門的詩句。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前者顯示其對屯門地勢的認識,後者則詠颶風中屯門的情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