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宗土木之變及奪門之變 《大明風華》湯唯角色關鍵

歷史長河

英宗土木之變及奪門之變 《大明風華》湯唯角色關鍵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英宗土木之變及奪門之變 《大明風華》湯唯角色關鍵

2019年12月30日 10:00 最後更新:12月31日 10:41

事急從權,孫后在重大事件發揮穩定江山的作用。

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湯唯飾演孫若微,歷史原型為明宣宗朱瞻基皇后孫氏。她的來歷與大多數宮廷劇一樣,出生於小門戶官宦之家,她父親可能是一個五品的小芝麻官,女兒因為一絲關係入宮,與朱祁鎮即明宣宗青梅竹馬,彼此成為一生摯愛。

影視中的孫氏及朱瞻基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氏及朱瞻基 (網上圖片)

孫后歷經明朝六代君主。在封建王朝中,孫后自入宮後,學會知書達理,頗受後宮眾人喜愛。當早已成為皇太孫及皇太子的朱瞻基繼位後,受封為皇太子妃的胡氏就成為了皇后,居側室的孫氏,則封為貴妃。兩年後,孫氏誕下宣宗誕下長子朱祁鎮,他後來還升格為嫡子。這裡,有另一說法是孫氏暗中取宮女之子為己子。據《明史·后妃一》指出:「妃(孫氏)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

宣宗朱瞻基對孫氏的愛情認真,為了給予本是側室他最高榮耀皇后之位,多番特地為孫氏破格,開創明朝「改立皇后」的先例。也從以上歷史記錄可知,本是正室的胡氏是沒兒子的,可能因為宣宗寵愛的孫氏有了朱祁鎮,胡氏才勉強將坐擁後宮之主的位置拱手相讓。

影視中的孫氏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氏 (網上圖片)

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世,時年七歲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次年改國號正統。孫氏從皇后升為太后。在位期間她的主要成就,就是廢除殉葬制度。據《明史·英宗後紀》評論孫氏:「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孫太后在位時,督促兒子英宗下詔,果斷廢除嬪妃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活人殉葬廢除。自此,明朝妃嬪殉葬制度從法制上被禁絕。

影視中的朱瞻基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朱瞻基 (網上圖片)

然而從政治大環境上看,孫氏與英宗一樣,經歷了「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在前文提到孫氏在「土木之變」後的當機器立斷,了解發出懿旨意圖後,知道孫氏有果敢一面。孫太后當時下令讓朱祁鈺為皇帝,只是權宜之計,意在穩定朝局。後來,活捉了明英宗朱祁鎮的瓦剌,因為了解到英宗再沒有利用價值,將其釋放。當英宗回到了皇城,尷尬的場面出現,暫代英宗當皇帝的朱祁鈺,不願意把皇位還給哥哥。朱祁鈺索性軟禁朱祁鎮,上鎖灌鉛。

事實上,明朝前期皇帝皇位得來,都經過腥風血雨及陰謀詭計。皇室內部鬥爭,每個局內人的出手,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包括算位於深宮的孫氏孫太后。朱祁鎮被軟禁,朱祁鈺目的很明白-皇位恕不奉還。及後當新太子夭折,朱祁鈺自己又病重又沒有兒子,仍不願意恢復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再甚,索性廢了其太子之位。

影視中的孫氏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氏 (網上圖片)

在古代王朝,一旦皇帝歸西,如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將會衝擊國家穩定。於是,孫太后暗中支持「奪門之變」,讓明英宗朱祁鎮兵不血刃地成功「重置」。雖然「奪門之變」犧牲了忠臣于謙等,付出了沉重地代價,甚至被指成為明朝衰落轉捩點,但對於坐在鎮後宮的孫太后,當時的情況只能著重眼前,穩定局面。

孫太后一生歷經明朝六代,從朱棣的永樂到朱高熾的洪熙、丈夫朱瞻基的宣德、兒子朱祁鎮的正統、庶子的景泰以及朱祁鎮重奪帝位後的天順,她似有參與政事,但也只是被動地事急從權。比起武則天、竇太后、孝莊皇后等主動活躍朝政,她看上去只是在一些歷史關鍵發揮作用,事實上,叱吒風雲並非她的追求,對孫太后來說,最重要的看來是被自己最愛的人終生寵愛。公元1462年,孫太后崩逝,與明宣宗朱瞻基合葬於北京景陵。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