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嘉靖年「打行」猖獗 官府打擊反遭暴動未能根絕

歷史長河

嘉靖年「打行」猖獗 官府打擊反遭暴動未能根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嘉靖年「打行」猖獗 官府打擊反遭暴動未能根絕

2020年01月05日 10:00

「打行」都是惡少、地痞無賴,恃強凌弱,敲詐勒索,無視官府。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蘇州展開一場聲勢浩大掃黑除惡行動,對象為當地「打行」,但這一行動卻引發了大暴動。「打行」對於明代來說是新事物,成為明代一大社會治安問題,大臣朱國楨更在《皇明大事記》中,將「打行」與甘州兵變、大同兵變、南京兵變等並列為「大而新」的事件。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據《蘇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五》載:「市井惡少,恃其拳勇,死黨相結,名曰『打行』」。「打行」即是一些惡少及地痞無賴,受僱於人,主要幫僱主擺平仇家。「打行」依仗著人多勢眾還自找財路,以鬥毆尋舋為業,每天浪蕩逞拳腳之勇,恃強凌弱,行搶詐騙,還多番向民眾敲詐勒索,稍有不遂意就鬧大。「打行」還會替人挨打-犯事者,如有錢就找打行,請人代為挨打,據指打一板兩錢,計板收費。

在江南各地,要數蘇州「打行」最為兇殘,無惡不作,成為危害社會一股黑惡勢力。朝廷為了打擊「打行」歪風,調山東布政使翁大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蘇州諸府。翁大立為浙江餘姚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進士。上任伊始,翁大立就聽到許多江南「打行」如何「威風」的傳言,決意嚴肅整治。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翁大立到任後,立即下文督催各府縣官員速速搜捕,掀起「掃黑除惡大行動」。然而地方上卻不作為,因為地方官員清楚蘇州「打行」作惡已久,勢力強大,不能惹。於是便拖了一些打行爪牙上報,草草了事。地方官目的很明顯,希望翁大立能好交差。等過了風頭後回復「正常」。

翁大立其後見行動收效甚微,就攜家眷由南京前往蘇州巡視,督促地方進一步加強打擊。「打行」認為這樣下去會影響「生計」,於是各「打行」聯合密謀一次針對翁大立的行動-事先派人打探了翁大立行跡,打手埋伏,最終翁大立被賞了兩個耳光後速逃。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打行」公然挑舋官府,翁大立極為憤怒,他趕到衙門召集各地方長官,誓要剿滅這夥兇徒。這次地方長官大既也怕影響仕途,藉機討好巡撫,這次官府動真章,動員幾乎所有力量緝捕,一批批「打行」打手被捕,多縣監獄人滿為患。

面對政府大行動,蘇州各「打行」很快便認為反擊或許還有生路,商定計劃暴動。各「打行」夜間聚集大批打手手持武器劫獄,被放出匪徒隨即也加入了暴動隊伍,「打行」隊伍迅速擴大,直衝縣衙,腳踏牌匾。衙門面對突如其來的混戰,非為兇徒的對手,其中長洲縣縣令柳東伯被親丁家人救出,但夫人卻遭兇徒強暴。接著暴徒又燒掉縣衙。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城防機關和守衛 (網上圖片)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城防機關和守衛 (網上圖片)

同時,暴動蔓延至吳縣、蘇州。更一舉攻破了翁大立的御史行轅。翁大立倉卒帶妻兒跳牆逃走。暴徒闖入行轅,將之付諸一炬。之後蘇州城防營以及蘇州府署也遭打砸破壞,最終火光一片。天光後,「打行」暴徒不再戀戰,按預定計劃逃到太湖,做起湖上強盜。

消息傳到京城,震驚朝廷。一幫烏合之眾燒毀府衙、打殺官吏、姦淫命官家眷。嘉靖皇帝龍顏大怒,即命翁大立戴罪立功,剿滅賊匪,以絕後患。翁大立返回蘇州,又從各地衙門調集精銳衙役兵丁,在附近各地地毯式搜捕,結果只抓了幾十個,大多數暴亂分子早已逃之夭夭。

不久,翁大立因此事被革職。為禍一方的江南「打行」,到了明朝末年,遍布城鄉,官府也無法管束。到了清代,在江南各地,仍可以看到「打行」惡少們的身影。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