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國 兩度復國躋身列強介入中原

歷史長河

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國 兩度復國躋身列強介入中原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國 兩度復國躋身列強介入中原

2020年04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14日 11:29

這國不可小覷,長時間令晉國及趙國頭痛。

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齊楚燕韓魏趙秦,被統稱為「戰國七雄」,七國關係幾乎構成當時中國全部歷史。而據史載,於春秋及戰國時期,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分別多達170個及20多個。戰國時期的「七雄」之外,還有衛國、宋國、魯國、蜀國等。然而,當中一個有實力的國家中山國,在戰國時期同樣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被後世成為「第八強國」。

1974年,考古發現一個墓葬,出土文物刷新後世對中山國的歷史認知 (網上圖片)

1974年,考古發現一個墓葬,出土文物刷新後世對中山國的歷史認知 (網上圖片)

中山的前身,為夏商時期、古代漢族先民之一白狄族的一支,最初游牧在陝西北部,春秋初期遷徙到太行山區,因居住地位於鮮虞水(即今五台縣清水河)流域,因此得稱其為鮮虞族。鮮虞在百餘年間,先後降服周邊的肥、鼓、仇等部落,組建強大部落聯盟,待機進犯中原,掠奪人口、財富和土地。

春秋初期諸侯國形勢圖 (網上圖片)

春秋初期諸侯國形勢圖 (網上圖片)

按照《史記》司馬遷的說法,春秋是「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並」的分裂時期,中原社會動盪,成為周邊部族入侵的最佳時機。鮮虞逐步頻頻南侵,長期威脅晉國安全,還於公元前652年滅掉邢國,於公元前651年滅掉衛國,幸得齊桓公率聯軍反擊,才遏制鮮虞攻勢。

到了春秋中後期,鮮虞遭晉國攻擊,除了屬國先後被滅,連「老巢」中人城也一度淪陷。多年後鮮虞恢復元氣,於公元前507年反攻晉國,一舉收復中人城,還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次年再重創晉國,並正式在中人城建國,因城中有山,被稱為「中山國」。

中山建國後,長期與晉國交戰,還干涉其內政,收留並支持晉國大夫荀寅對抗執政趙鞅,分化晉國。趙鞅對中山國所為極為憤怒,在公元前489年傾盡全國兵力進攻中山國,最終將其徹底擊潰。此後20多年,史籍中都沒有關於中山國任何文字記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晉國對中山國的打擊持續多年,直到「三家分晉」後,才為中山提供喘息機會。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率部眾離開祖源地,遷徙到東部平原發展,並在顧建立新都,並仿效華夏諸國禮樂制度,大大改變國家面貌。

後來武公薨逝,中山遭到魏國進攻,苦戰3年,最終在公元前407年被滅。中山滅國,桓公姬恆率殘眾退入太行山,經過20餘年勵精圖治,終於在公元前380年驅逐魏軍,光復故國。中山復國後遷都靈壽發展,國勢再進一步加強。

由於中山將趙國的領土分割為南北兩部分,成為後者的心腹大患。趙國威脅中山割讓土地未果,便連續發動兩次大規模進攻,均被中山國擊敗。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抵禦趙國。

中山王厝墓東庫南部出土遺物 (網上圖片)

中山王厝墓東庫南部出土遺物 (網上圖片)

經過桓公、成公父子兩代人經營,到釁王姬厝在位時,中山進入鼎盛,國富兵強,令中原各國不敢小覷。公元前323年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在魏國犀首公孫衍斡旋下,中山獲得跟魏、韓、趙、燕4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舉躍入列強之列。

中山此後大規模介入中原事務,除多次參與聯合伐秦,還曾在公元前314年夥同齊國伐燕,一戰攻取數十座城池,並劫掠到大量珍寶。中山國的成就,被清人王先謙評為:「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也常被後世稱為戰國「第八強國」。這個國度存在二百多年,但司馬遷《史記》將它一筆帶過,故被稱為神秘之國。直至1974年,考古發現一個墓葬,發掘出來的文物,刷新後世對中山國的歷史認知,並重新認識它。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