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屍戰朝鮮》觸碰真實歷史 朝鮮灣商近水樓台主導朝中貿易

歷史長河

《屍戰朝鮮》觸碰真實歷史 朝鮮灣商近水樓台主導朝中貿易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屍戰朝鮮》觸碰真實歷史 朝鮮灣商近水樓台主導朝中貿易

2020年03月27日 10:00

中國地大物博,為朝鮮商人及官員帶來極豐厚的好處。

《屍戰朝鮮》(舊名:李屍朝鮮)第二季結尾,有一村長說了一番話,似乎為第三季埋下伏線:「『生死草』是他兒子跟灣商去中國做生意時,從鴨綠江所得,到並帶回朝鮮種植試圖牟利。」所謂的「生死草」是劇情需要衍生的虛構物品,這裡不是談這個,而是那個經商媒介「灣商」,它觸碰到真實歷史。

更多相片
劇集截圖。

中國地大物博,為朝鮮商人及官員帶來極豐厚的好處。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抗倭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灣商」就是朝鮮義州的商人。「義州」舊稱「龍灣」,故有「灣商」之稱。由於龍灣與明朝邊境只隔一條鴨綠江,是為中朝貿易的窗口,所以龍灣商賈是繼高麗首都開城之後,最具雄厚實力。

首爾大學收藏《義州北京使行路》局部,紀錄了朝鮮赴北京的路線,從右下角「灣上城」出發,一路向西北前進,沿途有「柵門」通行,柵門以內就是大清領土 (網上圖片)

明朝在歷經幾次反覆放寬收緊海禁政策,終於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緩解海禁。而朝解與明帝國通商,也因「倭亂」而有了重大轉捩點。朝鮮由於日本入侵,國內物資嚴重不足。據朝鮮史料《光海君日記》記載,於「壬辰倭亂」爆發後的公元1593 年,朝鮮向明朝遼東都指揮使司發文請求,希望明朝與朝鮮於邊境交界處鴨綠江的江中小島貿易:「自經兵禍,農桑竝廢,一應官軍糧餉及本國經費,十分匱乏……遼東地方米豆甚賤,合無於中江去處姑開場務通行賣買等因。」

《萬國來朝圖》中的朝鮮使團 (網上圖片)

朝鮮方面經歷多次交涉,而明朝反應也非常快,僅 3 個月就答應朝鮮請求。而義州距離中江小島只有 4 里遠,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靠中江貿易買入了大量糧食,既拯救了國內饑民,賺取暴利。據《明代中國與朝鮮貿易研究》中指,一匹棉佈在當時戰亂中的朝鮮,只能換不到1斗穀,卻可以在糧食價格較低的明朝商人手中,買到20 斗大米。

乾隆《萬國來朝圖》中,朝鮮使臣排在第一位,是為天朝的頭號藩屬 (網上圖片)

到了明帝國滅亡,滿清統治中原。清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收復台灣後,隨即開放海禁。義州作為朝鮮與清帝國邊境接壤城市,在對清貿易地位舉足輕重。朝鮮方面,對清貿易佔據主導地位的是義州「灣商」。灣商通過結識常年出使清朝的朝鮮譯官,及賄賂邊境官員等,漸漸掌握對清貿易的主導權。

1904年朝鮮王朝漢城的南大門 (網上圖片)

灣商甚至參與使團前往北京,全面介入對清貿易。如公元1780年,乾隆帝八旬生日,朝鮮派往清朝的慶祝使團,就有灣商林景贊隨行。灣商們又與朝鮮最有實力松商,即開城商人聯繫一起,通過商房兼物流集散地「松房」,將進口商品銷往朝鮮八道。到了十八世紀中晚期,灣商與松商的勢力進一步壯大,並與朝鮮官員勾結,擴大對清貿易。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劇集截圖。

「灣商」就是朝鮮義州的商人。「義州」舊稱「龍灣」,故有「灣商」之稱。由於龍灣與明朝邊境只隔一條鴨綠江,是為中朝貿易的窗口,所以龍灣商賈是繼高麗首都開城之後,最具雄厚實力。

眾所周知,明朝和朝鮮在大多數時間都禁止民間商業往來,從前義州商販和明朝人做生意一旦被發現,往往要受到嚴懲。明朝立國之初,北方尚有北元殘餘勢力南下威脅,明帝國需在北方部署龐大軍力,對於東部沿海倭寇就只能死守。於是明朝實施「海禁」,僅允許貢舶到特定港口官方貿易,據《籌海圖編·開互市》載,只允許小部分剩餘物資能「官設牙行,與民貿易」。

《抗倭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明朝在歷經幾次反覆放寬收緊海禁政策,終於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緩解海禁。而朝解與明帝國通商,也因「倭亂」而有了重大轉捩點。朝鮮由於日本入侵,國內物資嚴重不足。據朝鮮史料《光海君日記》記載,於「壬辰倭亂」爆發後的公元1593 年,朝鮮向明朝遼東都指揮使司發文請求,希望明朝與朝鮮於邊境交界處鴨綠江的江中小島貿易:「自經兵禍,農桑竝廢,一應官軍糧餉及本國經費,十分匱乏……遼東地方米豆甚賤,合無於中江去處姑開場務通行賣買等因。」

首爾大學收藏《義州北京使行路》局部,紀錄了朝鮮赴北京的路線,從右下角「灣上城」出發,一路向西北前進,沿途有「柵門」通行,柵門以內就是大清領土 (網上圖片)

首爾大學收藏《義州北京使行路》局部,紀錄了朝鮮赴北京的路線,從右下角「灣上城」出發,一路向西北前進,沿途有「柵門」通行,柵門以內就是大清領土 (網上圖片)

朝鮮方面經歷多次交涉,而明朝反應也非常快,僅 3 個月就答應朝鮮請求。而義州距離中江小島只有 4 里遠,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靠中江貿易買入了大量糧食,既拯救了國內饑民,賺取暴利。據《明代中國與朝鮮貿易研究》中指,一匹棉佈在當時戰亂中的朝鮮,只能換不到1斗穀,卻可以在糧食價格較低的明朝商人手中,買到20 斗大米。

這樣巨大的價格差異,意味著從明朝那邊買來20斗大米,一轉手賣到朝鮮就變成20匹布, 20匹布再到中江能買來400斗大米。明朝的官僚和朝鮮商販都在其中賺到盆滿缽滿,所以歷史上的「中江貿易」並沒有隨著倭患平息而中止,甚至於當時遼東鎮守太監,還寄希望於從中江互市中搜刮白銀和人參,進貢給皇帝邀寵。中江互市,在抗倭戰爭結束後,持續整整15年。

《萬國來朝圖》中的朝鮮使團 (網上圖片)

《萬國來朝圖》中的朝鮮使團 (網上圖片)

到了明帝國滅亡,滿清統治中原。清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收復台灣後,隨即開放海禁。義州作為朝鮮與清帝國邊境接壤城市,在對清貿易地位舉足輕重。朝鮮方面,對清貿易佔據主導地位的是義州「灣商」。灣商通過結識常年出使清朝的朝鮮譯官,及賄賂邊境官員等,漸漸掌握對清貿易的主導權。

乾隆《萬國來朝圖》中,朝鮮使臣排在第一位,是為天朝的頭號藩屬 (網上圖片)

乾隆《萬國來朝圖》中,朝鮮使臣排在第一位,是為天朝的頭號藩屬 (網上圖片)

灣商甚至參與使團前往北京,全面介入對清貿易。如公元1780年,乾隆帝八旬生日,朝鮮派往清朝的慶祝使團,就有灣商林景贊隨行。灣商們又與朝鮮最有實力松商,即開城商人聯繫一起,通過商房兼物流集散地「松房」,將進口商品銷往朝鮮八道。到了十八世紀中晚期,灣商與松商的勢力進一步壯大,並與朝鮮官員勾結,擴大對清貿易。

對清貿易繁榮,大量奢侈品流入朝鮮,加速朝鮮內部崇奢風潮,並沒有因國王的禁令而有變,到了十九世紀,風潮進一步加劇。而朝鮮從清朝購入的物品不僅僅只限於奢侈品,書籍也是大宗物品,包括天文曆法知識在內的天主教書籍,以及乾嘉考證學的書籍等流入,給朝鮮思想界的發展帶來衝擊。

1904年朝鮮王朝漢城的南大門 (網上圖片)

1904年朝鮮王朝漢城的南大門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