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仁兄」「小弟」敬稱謙稱知幾多? 古代從來不用「我」

歷史長河

「仁兄」「小弟」敬稱謙稱知幾多? 古代從來不用「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仁兄」「小弟」敬稱謙稱知幾多? 古代從來不用「我」

2020年06月08日 10:00 最後更新:10:39

古時不以「我」來自稱,有很多謙稱,必有一款適合自己。

我們有時在一些溝通交流的場合,會稱他人作「仁兄」(有人會誤寫作「人兄」),又會稱自己做「小弟」或「小妹」等,這些都是自古至今溝通的敬稱及謙稱。古人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及自己,分別都有十種敬稱及謙稱。

「敬稱」也叫「尊稱」,表示自己對對方很尊敬客氣,主要有以下這些敬稱:

1. 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等等。「聖」也多用於帝王,比如聖上、聖駕等。

孔子像 (網上圖片)

孔子像 (網上圖片)

2. 至於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等。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3. 「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以「駕」代稱。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於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意思,所以「陛下」也用來代稱皇帝。至於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4. 將軍的敬稱就是「麾下」。而麾下的另一意思為「部下」,即有權勢者的手下。

《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的唐代軍人 (網上圖片)

《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的唐代軍人 (網上圖片)

5. 對於有一定地位的人,會有敬稱,包括使節就稱節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盲稱閣下。現今社會,也多用於社交場合。

6. 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會有令、尊、賢、仁等。「令」的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對方父親:「令尊」;對方母親:「令堂」;對方的女兒:「令愛」。「尊」是用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對方父母:「尊上」,對方的意思:尊意。「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對方:「賢家」,對方的兒子:「賢郎」、「賢侄」。「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為「仁公」等。對朋輩敬稱「兄台」,現時多見於書面語。

《孔子聖跡圖·問禮老聃圖》局部 (網上圖片)

《孔子聖跡圖·問禮老聃圖》局部 (網上圖片)

7.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論語》載:「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唐朝以後,丈、女人專指妻父或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8. 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 君對臣的敬稱則是:卿或愛卿。

10.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太父等。

而古人的十種謙稱一般有以下幾種:

1. 古代帝王的謙稱有:孤、寡。

2. 古代官吏的謙稱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 古人稱自己一方親屬朋友的謙稱有「家」、「舍」。「家」是稱比自己輩分大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舍」是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年幼親屬,前者如寒舍,後者如舍妹等。

4. 讀書人的謙稱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備;不才、不肖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5. 用於自己的謙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6. 晚輩、地位低的人對尊長者謙稱是:在下。

7. 老人的謙稱有老朽、老夫、老漢等。

8. 女子的謙稱是:妾。

9. 老和尚的謙稱是:老衲。

10. 國君對其他國的謙稱是:寡君。

在古代的社交和公共場合,一般不敢自稱「我」,因為這樣會被大家認為不懂禮儀。據考證,至少從晉朝起,官僚已不習慣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謙卑,更喜歡稱自己為「下官」。

唐朝時,人們即使略為開放,但在社交場合也不會稱自己為「我」,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到了宋朝,官僚都喜歡稱自己為「卑職」,百姓更願意用「晚生」來指代自己。不過,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一位姓許的人,為人傲慢,無論面對誰都不用謙稱,而是用「我」,結果引起轟動。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