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明三朝首輔力及張居正 只惜未逢明主

歷史長河

明三朝首輔力及張居正 只惜未逢明主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明三朝首輔力及張居正 只惜未逢明主

2020年04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28日 13:05

好的馬都要遇到伯樂。

繼張居正,大明最有理想抱負的首輔應是葉向高,他在萬曆、泰昌、天啟年間三度出任內閣首輔。在歷史上,他是好是壞,是忠還是奸,歷來褒貶不一。在民間故事中,他多被刻劃成耍弄權術、忌賢妒能,但其實他並非這樣的人物。他不僅為官清廉,處事謹慎,且也一心挽救危機四伏、國政日非的明室江山。可惜縱然葉向高心比天高,但所遇的都是昏庸之主,抱負始終無法實現。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司禮受書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司禮受書 (網上圖片)

葉向高於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高中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任編修,此後調任南京國子監司業。

葉向高初入仕途經歷和張居正驚人地相似。萬曆二十六年,葉向高調回京師任左庶子,職屬左春坊,是專門負責太子學習的機構。萬曆皇帝下詔讓葉向高擔任太子的老師。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金臺吹敕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金臺吹敕 (網上圖片)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五月二十六日,萬曆皇帝發了一道詔旨,任命退休在家的原禮部尚書于慎行、禮部侍郎李廷機、南京吏部右侍郎葉向高,三人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同時,萬曆還將退休多年的大學士王錫爵任命為首輔,但王錫爵堅決推辭,于慎行勉強到任,但病得下不了床,到了京城一個月就死了。至於李廷機,一上任便受到言官猛烈攻擊,居家不理政,內閣重擔最終實際上落到了葉向高身上。

葉向高被萬曆皇帝選入內閣的原因,第一是他的學問,其二他雖是東林黨元老,但為官多年,行事力求穩妥,和多派力黨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幾次調解黨派紛爭。不過,在萬曆的心中,他希望的內閣首輔,並非如張居正精明強幹勵精圖治的幹臣,而是用來維持朝廷即將要敗壞的局面。在後萬曆時代,首輔這個位置注定不可能再產生政治強人。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經筵進講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經筵進講 (網上圖片)

葉向高即使再有理想,在萬曆怠政下無用武之地 ,他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及後,因黨派之間積怨已深,他的調停也難見成效。後來,葉向高深感無能為力,心灰意冷,便堅決請求辭官回鄉。到了光宗登基,又召回了這位印象頗好的老師,讓他還朝,只是光宗的詔書還沒到葉向高手中,便匆匆去世。

到了熹宗接任,仍按父皇的意願促使葉向高還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十月,葉向高回到闊別六年的北京,再次擔任首輔。這次葉向高雖然遇到重重阻力,當中壓力最大的就是與魏忠賢周旋。

當時,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操縱。魏忠賢執掌司禮監,利用代替皇帝批閱奏章的大權,興風作浪,先後將吏部尚書周嘉謨、大學士劉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葉向高為人扶植賢良,極盡所能保護帥眾、陳良訓、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倖免於難。再值得關注的是,葉向高登上首輔之位三個月,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為張居正徹底平反。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日直講讀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日直講讀 (網上圖片)

到了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魏忠賢勢力強盛,開始大殺東林黨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東林黨的罪名,或流放、或殺害。魏忠賢的黨徒王紹徽還編制黑名單《東林點將錄》。葉向高因是朝中清流代表,被列為東林黨首魁。

葉向高眼見黑雲壓城,自己又獨木難支,遂於同年七月致仕。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葉向高在家鄉病逝,享年六十九歲。到了思宗(崇禎帝)即位,在誅殺魏忠賢後,追贈他為太師,賜諡號為文忠。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