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榮祿一錯成帝國禍根 不如說那人政治高招

歷史長河

榮祿一錯成帝國禍根 不如說那人政治高招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榮祿一錯成帝國禍根 不如說那人政治高招

2020年05月15日 10:00

榮祿要再選,都會選袁世凱。

榮祿可說是清帝國後期僅次於慈禧的朝廷中樞,地位絕對要遠遠高於當時如日中天的李鴻章,是慈禧商議軍國大事最緊密謀臣。《清史稿·列傳》載:「榮祿久直內廷,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鉅細,常待一言決焉。」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榮祿一生算為清廷及慈禧付出很多,甚至在庚子拳變時,是他路上保護慈禧西逃至西安。這樣一心為慈禧保駕護航的關鍵大臣,在人生最後階段犯了重大錯誤,嚴重到令整個清廷皇室為之痛恨。然而,他自己肯定是不知道,否則也翻生也可能會激死自己,就是保舉袁世凱為自己的接班人。

榮祿 (網上圖片)

榮祿 (網上圖片)

當初榮祿認定袁世凱,是以後清廷的支柱。那作為八旗的代表聰明一世的榮祿,何解最終在關鍵問題上,結果是看錯了人,最終為大清埋下滅亡種子?

首先的是,袁世凱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具有高超「偽裝」技術。就在袁世凱還沒有發蹟時,就在戊戌政變那年,袁世凱靠高演技,騙過康梁維新派,更騙過當時激情澎湃的光緒帝。在他們都信任袁世凱時,最終轉過頭來就被出賣了—當時,譚嗣同曾有望當時在榮祿身邊的袁世凱殺掉榮祿,斷了慈禧右臂,以便有利保護光緒,袁世凱卻在最關鍵的時刻,背叛維新派,向榮祿告密,也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袁世凱也憑著敏銳的政治觸覺,硬生生博得榮祿、甚至慈禧的好感。

袁世凱 (網上圖片)

袁世凱 (網上圖片)

在當時,袁世凱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軍事才能。他早在23歲時就成為「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留駐朝鮮,達12年,期間有效控制朝鮮,抵制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影響。袁世凱回到天津後操練新軍,「小兵站練兵」有方,令他聲名日顯。縱觀袁世凱履歷多是軍旅生涯,在清末那個列強覬覦又有戰亂的年代是極需要的,而袁世凱確實不可多得,讓決策者不得不考慮的人才。榮祿甚至親口說過,練兵非袁世凱不可。足見袁世凱的獨特性,他的觸覺及舉措也迎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心理和需求。

李鴻章 (網上圖片)

李鴻章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榮祿與李鴻章是存在競爭關係。據指當時,清廷早就有了李、榮二位中堂之爭的傳聞,他們可能內心都是在較勁,尤其是在榮祿貴冑的內心,自己出身就比漢人的李鴻章高人一等。競爭講究延續性,到了榮祿生命最後時期,他不得不考慮要讓自己的人來頂上自己的位置,以免李鴻章能壓過自己的集團,早就在榮祿陣營的袁世凱,就順理成章。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