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歷史長河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2020年06月17日 10:00 最後更新:10:07

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伐蜀,蜀漢大將軍姜維退守劍閣,與魏將鐘會對峙。就在此時,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率領萬餘人穿越七百里的山區,直插蜀漢腹地,直撲成都。後主劉禪聞訊,面對兵臨城下,並非如《演義》所指的立即出降,而是調兵遣將,派出駐守成都軍隊,去阻擋鄧艾進攻,史稱「魏滅蜀之戰」爆發。此戰往往被忽略,過程究竟怎樣?曹魏為何能只需萬餘人便能將蜀漢壓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曹魏主將征西將軍鄧艾,是曹魏朝廷中數一數二的名將,善於用兵,長期率軍駐守西北,抵抗姜維的進攻,屢立戰功。當時,鄧艾雖然只率萬餘人偷渡陰平,但這些將士一直在前線身經百戰,戰鬥經驗豐富。可以說,鄧艾率領的這支軍隊都是精兵強將。

至於蜀漢方面,後主劉禪也「哂冷」。主將由威望極高的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擔任,手下將領也都是蜀漢開國功臣的後裔,包括張飛的孫子張遵。劉禪還派出了駐守成都的幾乎全部主力,人數遠超鄧艾所率。然而,蜀漢的軍隊缺乏戰鬥經驗,特別是主將諸葛瞻,更沒有臨陣對敵的經驗,錯失一個重要時機。

影視中的諸葛瞻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瞻 (網上圖片)

諸葛瞻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兒子,但客觀而言既臨陣經驗,也缺乏治國才略。據《三國志•黃權黃崇傳》所載,蜀漢方面得到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時未為晚也,所以立即派諸葛瞻率軍北上抵擋。當諸葛瞻抵達涪縣時,鄧艾的軍隊尚未出現,這時候他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前進還是就地防守。

此時,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不要猶豫,迅速派出軍隊搶佔險要:「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黃崇是蜀漢開國功臣黃權之子,頗有見識,知道鄧艾的軍隊人數雖不多,但都是精銳,所以蜀漢軍隊只能搶先佔據險要,然後就地防守,阻止敵軍長驅直入,進入成都平原。不過,「瞻猶豫未納;崇再三言之,至於流涕,瞻不能從。」諸葛瞻依然猶豫不決,黃崇甚至痛哭流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諸葛瞻選擇停在涪城,沒有繼續北上,很可能是顧慮到自己也許尚未抵達北部關隘,鄧艾就已經進入平原,到時就是一場曠野之上遭遇戰,一交戰未必有太多優勢,所以不如留在重鎮涪城,望可以逸待勞。

諸葛瞻用兵十分謹慎,蜀軍還是遭遇了挫敗,據《三國志·諸葛亮諸葛瞻傳》載:「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鄧艾軍隊殺到,首先就擊敗蜀漢軍隊先鋒,這時候諸葛瞻快速地放棄水路交通要道、富庶的川中重鎮的涪城,率軍退守綿竹。鄧艾知道自己手中的軍隊不多,所以攻城對其非常不利,於是使用激將法,下書給諸葛瞻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當即大怒,斬殺鄧艾的使者後,率軍出城決戰。

影視中的鄧艾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鄧艾 (網上圖片)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初戰時蜀軍佔據上風,鄧艾的兒子鄧忠、部將師纂敗退。鄧艾大怒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還要斬殺兩人,「忠、纂馳還更戰」,大破蜀軍。最終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全部戰死,與此同時,張遵、黃崇等人也戰死沙場。消息傳到成都,後主劉禪震驚,最終被迫出降。

對於諸葛瞻的評價,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後漢演義》,將他魏滅蜀之戰中戰死,歸咎於他本人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而晉武帝司馬炎最終也稱讚他做到忠孝兩全,《晉泰始起居注載詔》載:「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