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平樂》勁多「宰相」 分清要了解宋代官制

歷史長河

《清平樂》勁多「宰相」 分清要了解宋代官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平樂》勁多「宰相」 分清要了解宋代官制

2020年05月18日 10:00

其實不是複雜,只是不同部門的長官而已。

北宋為背景的古裝劇《清平樂》最近熱播。按大多數人的理解,宰相、丞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但在劇集中,一會兒又來個呂相,一會兒又出一個王相,王相和呂相都在吵吵嚷嚷的,他們倆到底誰更大?

影視中的王相王曾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王相王曾 (網上圖片)

宋朝官制,基本上由地方和中央兩個系統組成,《清平樂》中對地方官說得不多,所以今次只說中央系統。宋朝的中央官制,又分成兩個系統—「三省六部、二府三司」。

三省六部方面,先由六部說起: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即是相對於現代國家的不同部門,各部門的主官就是尚書,副部長是侍郎。六部之上,是管理六部的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主要是負責決策國家大事,替皇上起草詔書。門下省是一個審核機構,長官叫侍中,負責執行的叫給事中。所有大大小小的紅頭文件,無論是官員給皇帝的奏章,還是皇帝給大臣的詔令,都要經過門下省的審核。主要負責審核的官就是給事中。如給事中認為文件不合適,不管是詔書還是奏章都可以駁回不批。所以,給事中的權力還頗大。

劇中有幾集,呂夷簡和范仲淹有幾次交鋒 (網上圖片)

劇中有幾集,呂夷簡和范仲淹有幾次交鋒 (網上圖片)

還有尚書省,主要當中書省和門下省一致同意皇帝詔令,負責把詔書轉發到各部門各地方政府,保證能夠了解中央決策。尚書令的主要執行長官是兩位副手,叫做右僕射和左僕射。

至於二府三司的二府,指的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管內政和軍事。三司指的是在二府以下,負責國家鹽鐵、戶籍和度支的三個部門。三司雖然在二府之下,但它們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這就相當於,政務、軍政、財務等權力被分割,相互制衡。

影視中的韓琦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韓琦 (網上圖片)

在此之前啊,這些權力統統歸宰相的,到了北宋就被一分為三。有指事緣宋太祖趙匡胤皇帝之位得來不正,怕別人再篡他的位。所以除了解除地方官的軍事權,之後再將宰相之權瓜分。在北宋,宰相還是有的,但它只是中書門下的最高長官,負責內政方面的事,官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這個位置,還最多有三位—相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次相兼職修國史,簡稱「史館相」;末相兼任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首相、次相和末相,都是正宰相。另外還有副宰相,官名叫參知政事,可以有多位。

二府中的樞密院,負責軍政,最高長官叫樞密使。但如果宰相兼任這個位置,就可以被稱為樞相。負責三司的最高首腦叫三司使,在宋朝官職僅次於宰相,也被稱為計相。

影視中的晏殊,歷史上有「宰相詩人」之稱。仁宗時期曾任樞密副使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晏殊,歷史上有「宰相詩人」之稱。仁宗時期曾任樞密副使 (網上圖片)

兩府三司制始於唐朝,在宋仁宗的孫宋神宗改制前,宋朝沿用這一制度。所以,《清平樂》仁宗朝的宰相可能有:正宰相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及算半個宰相的三司使計相。當然了,計相不是真正的宰相,如果別人這麼稱呼,只是表示一種尊敬。《清平樂》首幾集,呂夷簡是昭文相,王曾是集賢相。在劇中,呂夷簡和皇帝請罪的時候,稱自己是副相,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參知政事才是副宰相,昭文相那雖是次相,但是是正宰相來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