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歷史長河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2020年06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03

要翻查歷史,看看保長是做甚麼的。

廣東俗語有一說「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這個貶義的說法,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平時做很多壞事,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又或者不為非作歹了,就以此自傲,到處教訓人。為何要是「保長」?保長又是甚麼?是做甚麼的?只要翻查歷史就會一清二楚。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保長」是保甲制度的產物。「保甲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制度,主要目的是幫助統治者管理好地方。作為一種鄉村政治制度,「保甲制」最早可追溯到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開阡陌,編「什」及「伍」,基本內容為十戶為「甲」,十甲為「保」,實現連坐(即一人犯錯,集體受罰),其本質上是將軍事管理制度應用於民間。

而真正作為一種概念和基層政治制度的,則源自宋代的王安石變法,變法於社會基層實行保甲制度,提出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據《宋史·兵志六》載:「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幹力者一人為保長。」換言之,保長就是被認定為最能幹之人,是要選出來的。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民國成立後,這種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一種社會統制手段制度一度廢除。到了1930年代,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圍剿」紅軍,為免民眾包庇紅軍,更好管治百姓,再度恢復保甲制,實施連坐法。先在湖北、河南、安徽推行,再通令全國實行。據《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記載,保長在區長之指揮監督之下,管理一百戶人家,負維持保內安寧秩序,包括「輔助軍警搜捕人犯」;「察看管束曾參加『反動』,或曾受『赤匪』脅從,現已有悔過自新的人」等等。

當時,國民黨對保甲制寄望極大,極重視保甲長的人選,竭力通過保甲長牢牢控制民眾,使每一保長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務。據徐矛著《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指出,保甲制推行收效甚微,並引述當時國民黨人士分析指:「一般公正人士多不願擔任保甲長,一般不肖之徒又多以保甲長有利可圖,百般鑽營」,「正人不出,自然只有壞人的世界因此民眾怨聲載道」。其中在上海,從編組保甲起,就不斷有保甲長利用職權虛報戶籍以自肥,以不予申報戶口勒索、刁難居民,與房東勾結敲詐房客以分贓,扣發居民購貨證、購糧證、戶口單,亂收徵兵費,憑籍保甲組織大發國難財,以及挪用保甲經費入私囊者,不在少數。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雖然不能否認有好的保長,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只要有個別保長以公謀私、橫徵暴斂,就激起民憤,深化民眾和政府的矛盾,「保長」的名聲及印象就一直不會好。到了解放初期,即使當局針對「保甲」制度,實施嚴格教育或短期培訓,實行政府領導群眾監督「保甲」等等,在報章上依然不時見到有報道指保甲長貪污訛詐、亂攤派亂收費,欺壓百姓等。

內地國產電影《抓壯丁》(1963年)劇照 (網上圖片)

內地國產電影《抓壯丁》(1963年)劇照 (網上圖片)

「保長」的名聲及印象極差,所以漸漸衍生與「保長」有關、並帶有貶義的形容詞,是歷史堆積的結果。除了「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台州臨海有一句土話,會形容愛管閒事的人稱呼為「閒事保長」;四川一帶會說「保長」來形容笨的人或不合群、不開竅、怪異的人。

由於保長負面形象太深入民心,四川也有方言話劇《抓壯丁》,以抗戰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隊在四川農村強征壯丁,補充兵員的歷史背景,講述保長如何欺上瞞下、營私舞弊、敲詐勒索。後來有將之改篇成電影及電視劇。影視中的「保長」角色,形象多是滿臉麻子、留著「二撇雞」鬍鬚、穿著黑馬褂的鄉村惡棍,並夥同流氓和軍痞欺壓百姓。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