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體神經系統原來有配備機制 調節出高效能跑步方式

樂活道

人體神經系統原來有配備機制 調節出高效能跑步方式
樂活道

樂活道

人體神經系統原來有配備機制 調節出高效能跑步方式

2020年09月16日 08:48 最後更新:12月04日 18:04

跑步係人都識?

跑步是與生俱來的技能,大多數人毋須多加思考便懂得奔跑。有些人或會定期跑步鍛鍊身體,甚至會認真地接受專業訓練,以完成馬拉松賽事。看起來簡單的跑步動作,其實隱藏複雜的生物力學機制,通過協調控制大腦和脊髓內複雜的神經網絡來完成。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資料圖片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資料圖片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及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以及澳洲西悉尼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人體神經系統配備了一種機制,可以根據身體狀態和以往的跑步經驗,靈活地調節身體的運動指令,繼而作出不同的跑步方式。相關發現剛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人員期望藉此制定訓練策略,設計出有較高效能的跑步方法。

右起: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智鈞教授、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畢業生張文斐醫生,以及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兒童物理治療師及助理教授陳昭縈博士。 中大提供

右起: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智鈞教授、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畢業生張文斐醫生,以及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兒童物理治療師及助理教授陳昭縈博士。 中大提供

為了研究神經系統如何控制不同年齡和訓練階段人士的跑步情況,研究團隊招募了多組健康的志願參加者,包括學齡前兒童、疏於運動的成年人、訓練中的成年跑手,以至經驗豐富的精英馬拉松運動員。參加者在平地或跑步機上跑步時,他們多組肌肉的電流活動及身體向地面施加的力量都會被記錄。收集數據後,研究團隊使用一種複雜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於數據庫中找出會同步變得活躍的多組肌肉,亦即是「肌肉協同」。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資料圖片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資料圖片

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智鈞教授表示,由於肌肉活動源自大腦和脊髓,「肌肉協同」可作為一個切入點,讓我們瞥見人類神經系統如何操控運動。「肌肉協同」被認為是神經運動的基礎,其功能就如英文字母,可以被神經系統靈活地重組,從而引起不同動作,他說,目標是分析這些協同模式如何隨著不同的年齡群組和培訓模式而產生變化。

是次研究的共同作者、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兒童物理治療師及助理教授陳昭縈博士指出,兒童的體格結構與成人大為不同,例如他們的肌肉較弱,姿勢平衡的發展亦未夠成熟。陳昭縈說,「我們發現,一些學齡前兒童發育期間,他們原有的『肌肉協同』會分解,並逐漸重組成需要較少肌肉的新一套『肌肉協同』。」她又補充,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學齡前兒童擁有的「肌肉協同」絕對適合他們未完全發育的體格。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除了發育,成年跑手亦可以透過訓練造成「肌肉協同」的重組。研究團隊發現,數月至數年的訓練或會令未受訓前的一些特定「肌肉協同」合併為包含更多肌肉的組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年人中,特定的協同合併模式與跑步效能的增強或減弱,有着密切關連。

研究文章的共同主要作者、西悉尼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教授張子熙教授補充,我們注意到一些資深跑手表現失準,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用了會降低效能的合併模式來跑。經分析結果,或許揭示了這些跑手在訓練時不經意地組合了這些效能較低的肌肉模式。他說,他們倘若要成為表現更好的精英跑手,便要學會抑制這些模式。

曾以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醫科生身分成為研究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並與團隊一同收集及分析絕大部分數據的張文斐醫生亦指出,研究人員日後可利用這次研究的發現,設計跑步訓練計劃或設備,幫助跑手更容易掌握具高效能的肌肉合併模式,從而幫助他們更輕鬆地長時間跑步。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