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腰痠背痛或暗藏疾病 長期食止痛藥唔係好辦法

樂活道

腰痠背痛或暗藏疾病 長期食止痛藥唔係好辦法
樂活道

樂活道

腰痠背痛或暗藏疾病 長期食止痛藥唔係好辦法

2020年10月08日 08:42 最後更新:02月11日 15:37

唔好輕視腰背痛~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腰背痛是都市人的常見病患,大部分人以為由肌肉疲勞或用力過度引起,但原來腰背痛有機會與其他器官的毛病有關,更有可能隱藏 嚴重疾病。今期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詳盡剖析腰背痛的常見成因、診斷和治療。

系統性毛病

常見的腰背痛可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腰椎肌肉問題、系統性毛病及轉移性痛楚。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鍾澤鏘醫生說:「腰椎肌肉問題是指直接因腰背肌肉、脊椎的問題所引發的痛楚,例如肌肉和軟組織扭傷、創傷性骨折、關節退化、椎間盤凸出等。

第二類的腰背痛是系統性毛病,包括細菌感染、癌症或一些跟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例如年輕男性較大機會患上的強直性脊椎炎,其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身體組織,令脊椎發炎,屬於家族遺傳病,大多數患者的腰背會在晨間出現疼痛、僵硬的情況。」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痛楚出現轉移

腰背痛也有機會由轉移性痛楚引起,轉移性痛楚一般是反射性痛楚,痛楚未必直接出現在患處,而是轉移至腰背位置。加上其痛楚的範圍可能較大,患者未必能夠自己判斷其腰背痛的原因,所以病人應盡快求醫,通過醫學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

由轉移性痛楚導致的腰背痛,常見的有機會是比較嚴重的成因,包括胃部問題(例如胃炎、胃潰瘍)、膽囊發炎、感染帶狀 疹(俗稱「生蛇」)、腎結石、腎炎、腹主動脈瘤、腹膜炎,或婦科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盤腔炎)等。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診斷背痛原因

腰背痛的成因眾多,因此醫生在診斷時也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病歷,以決定是否需要作進一步檢查。醫生首先會了解患者病歷,詢問其痛楚的感覺、位置、痛楚出現的時間、日數、嚴重程度,還有加劇或舒緩痛楚的因素,例如部分患者扭動腰背時痛楚會加劇等,這都有助醫生斷症。由於腰背痛成因眾多,因此除了腰背痛病徵,醫生亦需要知道病人有否其他相關徵狀,例如腹痛、發燒、皮膚紅疹、下肢麻痹無力、小便出現困難或失禁、肛門括約肌不受控導致大便失禁、突然消瘦等病徵,以推斷是否跟神經線受損或癌症有關。當了解患者相關的病歷後,便會決定進一步的檢查方向,當中包括臨 檢查、照X光或磁力共振等,以及其他相關針對性的檢查。

自行用藥須注意

治療方面,不少人出現腰背痛後,會選擇自行服藥或塗藥膏,市面最常用的口服藥物或藥膏屬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物,一般情況下使用是安全的,但部分人對這類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包括搽藥膏後出現接觸性皮膚炎,長期服食非類固醇消炎藥,也有胃出血、腎功能變差的風險。

是否需要求診?

至於腰背痛是否需要求診,實際上沒有清晰的標準,痛楚的位置也不代表能夠完全反映腰背痛的嚴重情況。若患者有出現神經相關的徵狀,例如下肢麻痹無力、大小便失禁或有困難,以及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服藥後依然沒有好轉,患者都應盡快求診,以免耽誤治療。

其次,若果患者出現腰背痛,同時有發燒徵狀,有機會與細菌感染有關。他亦提醒如腰背痛常見於病人靜止休息時或睡覺時才出現,有機會是較嚴重的疾病,上述兩個情況均建議立即求診。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改善習慣自救

一旦確診腰背痛是源於腰椎肌肉問題,醫生建議,除積極接受治療外,同時需要改善坐姿問題,留意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後應做緩和運動(Cool-Down),並多做背部肌肉強化運動。

至於更年期後女性,由於雌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將來一旦不慎跌倒較易造成骨折,建議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並在醫生的評估下,服食鈣片補充鈣質,防止骨質疏鬆。至於已經患有骨質疏鬆症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用藥物來治療。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