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產後抑鬱有8大徵狀 持續逾兩周應尋求協助

生活事

產後抑鬱有8大徵狀 持續逾兩周應尋求協助
生活事

生活事

產後抑鬱有8大徵狀 持續逾兩周應尋求協助

2020年09月30日 08:43 最後更新:11月02日 12:48

一定要求助~

婦女在分娩後的一段時期,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可能會較高。要預防產後抑鬱,就要提早識別徵狀,做好預防措施。

更多相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一定要求助~

示意圖。(GETTY圖片)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上指出,媽媽若在產後出現情緒問題,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顯示各樣因素都可能會增加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過去曾患上精神病的媽媽可能有較大機會患上產後抑鬱,性格上較容易焦慮、缺乏社交支援、與伴侶或婆媳關係欠佳、分娩前後出現併發症等都會有影響。

示意圖。(GETTY圖片)

產後情緒問題大致可分為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抑鬱、產後精神病三大類,當中產後情緒低落影響約40%至80%的產後婦女,病徵相對輕微,往往在數天內會自行緩解。而產後精神病就影響約0.1%至0.5% 的產後婦女,但情況就最嚴重,患者或會幻聽、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殘或傷害嬰兒的念頭,通常於產後兩星期內出現,如有這種情況要立即求醫。

示意圖。(GETTY圖片)

產後抑鬱的主要病徵包括:

示意圖。(GETTY圖片)

如以上的情況持續多於兩星期,並明顯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便應及早尋求協助。

示意圖。(GETTY圖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上指出,媽媽若在產後出現情緒問題,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顯示各樣因素都可能會增加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過去曾患上精神病的媽媽可能有較大機會患上產後抑鬱,性格上較容易焦慮、缺乏社交支援、與伴侶或婆媳關係欠佳、分娩前後出現併發症等都會有影響。

示意圖。(GETTY圖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產後情緒問題大致可分為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抑鬱、產後精神病三大類,當中產後情緒低落影響約40%至80%的產後婦女,病徵相對輕微,往往在數天內會自行緩解。而產後精神病就影響約0.1%至0.5% 的產後婦女,但情況就最嚴重,患者或會幻聽、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殘或傷害嬰兒的念頭,通常於產後兩星期內出現,如有這種情況要立即求醫。

示意圖。(GETTY圖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產後抑鬱的主要病徵包括:

-大部分時間情緒持續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無故的哭泣或欲哭無淚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 甚至對孩子也失去興趣 )

-食慾不振

-失眠或早醒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出決定

-自責內疚,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

-過分焦慮、煩躁不安

示意圖。(GETTY圖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如以上的情況持續多於兩星期,並明顯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便應及早尋求協助。

預防產後抑鬱

-在懷孕前有充分的準備,作出適當的家庭和財務安排。

-對養兒育女抱切合實際的期望,有助適應產後的生活。

-學習更多有關懷孕、分娩和照顧嬰兒的知識,例如參加母嬰健康院的共享育兒樂研習班及產後支援小組,或參加由其他機構舉辦的相關講座及工作坊。

-與其他家長溝通和分享經驗,建立支援網絡。

-與伴侶及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良好的溝通,促進了解,互相支持。

-確保有充足的休息,例如可以托人在產後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嬰兒等。

-抽時間進行休閒活動,例如散步或聯絡朋友。

-保持健康飲食; 不吸煙及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品。

示意圖。(GETTY圖片)

示意圖。(GETTY圖片)

尋求協助

如媽媽在產後出現情緒問題,可以致電所屬區域的母嬰健康院,約見護士初步評估情緒狀況及轉介合適的服務,或約見家庭醫生作初步診斷和跟進,有需要時轉介專科跟進。媽媽可直接安排私人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專業評估和治療,或約見專業社工或輔導員安排面談評估或轉介。

輔導服務及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生命熱線 2382 000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 2343 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 (24小時) 2466 7350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